2月7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学校作为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具有人员基数大、多群居等特点,是传染病易感染人群。全国返校高峰即将来临,怎样守好校园这一道防线,成了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
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教育部关于校园防控工作的政策,守好校园这片净土。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邦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道科技”)通过对数十所学校的深入调研,响应相关号召,紧急研发上线 “校园防疫通”,助力学校开展疫情精准防控,确保广大师生安全返校,为师生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校园防疫通
- 支持支付宝、微信、钉钉、银联云闪付APP等多种应用软件,便捷部署、免安装、打开即用;
- 支持师生进行健康打卡、返校申请、返校行程提交、校园出入申请等功能;
- 学校可通过管理后台实时掌握师生返校前、返校中、返校后的相关信息,包括师生每日健康信息、返校信息、位置信息、出入信息等核心数据,并实现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为学校高效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学校科学、迅速、精准的抗击疫情!
一、家校通:健康信息填报,安全信息早知道
疫情防控工作关键措施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返校前收集师生的健康信息,制定返校条件,确定返校名单,做到“外防输入”。
师生每日健康打卡——师生通过每日健康打卡填报健康信息,实时准确反馈个人健康信息至校方;
校方实时分析监控——学校通过系统后台,快速收集有效信息,制定返校条件,确定符合返校条件的师生名单,并反馈给师生做好返校准备;
二、返校通:返校行程管理 疫情信息同步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发布返校安排通知,师生通过平台提交返校申请,学校分批进行审核。用智能化管理,实现相关人员科学、严谨、有序返校,有效预防疫情输入。
师生返校申请——学校统一发布返校信息后,在规定时间内,符合返校条件的师生,通过返校通填报返校申请,并需准确填报个人健康信息、返校行程安排等相关内容;
学校返校审批——通过返校信息收集,结合师生地理信息、健康信息、交通信息,利用大数据科学研判,分批审核批准相关人员返校;
三、在校通:防疫信息发布,关注在校健康
师生返校后,校方可通过“在校通”进行校园防疫信息实时发布、防疫知识宣传及辟谣信息发布,协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不信谣、不传谣,师生携手共同战“疫”:
校园防疫信息发布——学校通过平台信息发布功能,主动、及时、准确的向师生公布政府、学校疫情防控信息,通告本校疫情防控现状,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防疫宣传及辟谣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疫情预防宣传,宣传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和防控要求,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并开导、稳定师生的情绪,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发布实时辟谣信息,引导师生不信谣、不传谣。
四、搭建疫情看板,加强宏观防控
校园防疫通为校园防疫提供了可移动的智能化平台,通过疫情看板管理,健康打卡数据管理,数据导出记录,异常信息报表、疑似确诊报表等功能,让疫情管理更加智能。同时通过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有效加强了学校对防疫形势的预判和对相关工作的指导。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战。邦道科技用科技力量浇筑校园疫情防控的壁垒,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疫情期间,校园防疫通将免费给全国学校使用,详细可咨询电话15950023379。
携手战“疫”,邦道与您同在!
除校园防疫通外,邦道科技一直致力于打造智慧化的移动校园平台,为学校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协助。依托实名认证、移动安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的电子校园一卡通,也将为校园防疫工作提供助力:
一码通行,安全防控——电子校园一卡通具备集“核身+支付”于一体的动态校园码,满足消费、门禁、签到等多场景使用需求,实现师生校园一码通行,而校外无关人员未经授权无法通行,智慧化的师生出入管理及访客管理,助力校园精准防疫。
在线办事,减少接触——在线缴费、网上办事等多个应用方便快捷,简化办事流程,让数据跑路,减少、替代线下办理环节,降低面对面接触风险,助力校园科学防疫。
朗新科技一直坚持聚焦产业互联网的业务拓展,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产业互联网应用引擎”,以B2B2C的模式,赋能智慧能源、智慧家庭、公共服务、数字城市、工业互联网、新外贸等行业、机构及政府等B端大客户,共同服务C端用户群,助力产业创新和服务升级,提升消费者服务体验。
作为旗下子公司,邦道科技将继续秉承以“人人享有贴心的公共服务”为使命,持续专注以用户需求与社会效益的整体价值链,为公共事业、城市服务等行业提供创新型“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持续享受更便捷、更温暖、更智慧的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