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书的时候学过这样一段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描述:牛奶企业为了保持较高售价,宁愿倒掉牛奶也不愿降价出售,此谓供求决定价格的经典。时下,这种倒奶的行为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了,国内不少地方因为收购价格偏低出现了奶农不愿出售而把牛奶倒掉或者用来浇地的现象,让人痛心。
但反过来想一想,奶价下跌是市场行为,奶农养牛挤奶也是市场行为,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认为国外倒奶就天经地义,而到了中国就有点人神共愤的味道呢?说穿了,这是对市场经济自然波动不适应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奶价下跌呢?其实很简单,供求关系。2013年下半年国内一度出现 “奶荒”,鲜奶价格一路飙升至每公斤5元,养奶牛一度成为最赚钱的农活,各地不顾实际需求状况一拥而上,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饲养。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每公斤3.3元,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高企。
其实这一切,都符合几个规律,一个是市场的供求决定价格规律,早在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国内奶源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与需求之间失衡,价格自然就会出现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不仅仅只有中国出现,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已经达30%-40%。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也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有分析师预测,2015年鲜奶价仍将下跌15%至20%。这就是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其次,还有一个就是类似于猪肉价格波动的养殖周期规律,其与市场供求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不愿养殖造成未来出栏生猪减少,在需求不变或者微增的情况下,猪肉价格上升,然后各地养殖户看到有机可乘又一拥而上补栏,最终造成出栏生猪数量大涨而超越实际需求,猪肉价格再度下跌。
最近十多二十年,平均每3-5年我们就会经历一个猪肉价格周期,养殖户也会在“赔、平、赚”三个环节轮回。而现在,奶牛养殖也遭遇了这种周期性波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让整个奶牛养殖业陷入低潮,随后在2013年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而使奶价冲上每公斤5元的高位,全国各地养殖户群起购买奶牛,又造成2014年供求关系再度逆转而奶价下跌,这和猪肉养殖周期基本吻合。
我们清楚了这个规律,就不必将倒奶事件无限上升高度,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动辄去协调保护,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减少损失,也有很多市场方式,如像生猪一样开设期货项目对冲、国家收储、加大奶牛养殖特殊保险、加大与优势企业的联合力度、加强学习提高对市场价格的预判等。政府不能动辄为一种市场行为去兜底,市场经济不能只保护弱者,都得按规律办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