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曾经是闻名全国的百强县,2012年地方经济总量一度突破1500亿元大关。近10年间,富集的煤炭资源不仅令这个曾经的贫困县神奇崛起,同时也让这个人口不足40万的塞上小县积蓄了逾700亿元规模的民间资本。
大量的民间资本催生了神木火热的民间借贷市场。但从两年前开始,随着煤炭资源价格的持续走低,神木“钱生钱”的民间借贷市场险情陡生,一时间“崩盘”的消息甚嚣尘上。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神木究竟怎么样?《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走进神木,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地下”走到“地上”—
让债务规范化透明化
在被神木人简称为“处非办”的“化解民间融资风险和打击处置非法集资专项工作办公室”受访接待中心门口,记者遇到了前来咨询的退休教师武耀东。“今后,无论是谁开煤矿我都不会去投资了,也不会放款给他。”武耀东说。
武耀东告诉记者,这次民间借贷危机给当地老百姓的教训深刻。“以前,只要张张嘴,借条都不用打。上百万元随便借;如今,哪怕有抵押,借1万元都很难。”
民间借贷危机对神木经济到底影响几何?神木县常务副县长封杰拿出了一份该县金融机构的统计表:今年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3.8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单位存款较年初增加34.4亿元,个人存款较年初增加35.2亿元;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5.6亿元,同比增长9.9%。“从数据看,神木县金融运行形势总体稳定,金融机构存款显著增长,贷款投放总量适度。”封杰说。
虽然总体平稳,但老百姓之间“1万元都不借”的过度谨慎心态,导致民间资本“流不动”,有钱不敢投甚至“有钱不还债”的信用“停摆”现象不容忽视。
为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今年3月,神木县成立了陕西省首家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意在打造一个权威、规范的金融信息平台。服务中心主要开展民间借贷登记、中小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3大业务,目前已经有6家单位和7家中介机构进驻。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我们希望能让神木县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到"地上",重建民间借贷信用体系,并逐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进而推动民间借贷的合法化、阳光化和规范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霍刚说。
霍刚告诉记者,每天前来服务中心咨询的人很多。他告诉记者,当地民营企业家李瑞平投资近千万元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酒店,今年一度有50万元的资金缺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瑞平来到金融服务中心进行了登记,资金3天就到了位。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登记的供需资金总额约为4.88亿元,其中借款登记3.6亿元。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聚集—
有效扩大“产业蓄水池”
在“煤冠天下”的神木,过去煤炭产业几乎是唯一的资金蓄水池。面对煤炭资源价格低位徘徊的现状,建造新的“蓄水池”成为当务之急。
神木不仅是煤炭大县,也是农业大县,全县可耕地面积159.3万亩。该县农业局农技站副站长白平告诉记者,煤炭产业效益降低之后,政策在农业上的导向作用日渐明显,土地资本功能被进一步激活。2013年,神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10万亩,现代农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畜牧、红枣、小杂粮已成为当地农业3大支柱产业。2013年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年产值达1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另外种植了红枣20多万亩,小杂粮36万亩。
在神木县西沟农业示范园,神木锦东矿业公司和天兆猪业集团合作的大型种猪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他们将专门从四川引进1000头良种母猪。“这个猪场预计每年可出栏猪仔2.6万头。我们引进的这种猪瘦肉多、体形大、生长快、肉质好。”神木县锦东矿业公司董事长折兴田说。神木县畜牧局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煤老板纷纷转型投资畜牧业,仅去年新建的现代化万头猪场就有2个。“只要将各种要素适当整合,神木畜牧业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通过扩建“产业蓄水池”,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非煤产业正成为社会资金的新去处。目前,神木县已有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军现代农业、文化、商贸物流等非煤产业。其中,该县已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5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土地流转,40万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经济日报记者 雷 婷 张 毅)
(责任编辑:HN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