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Yo的仿品们并没太多新意,往往对“通知层面的通讯”并无深刻理解,一味模仿 Yo 的产品是成为不了 Yo 的,“推送平台”已是大牛们纷纷看好的远景,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 但后来者想要分一块蛋糕的话,首先要成为一款有趣、足够简单但又不能照搬 Yo 的产品。最近一个远在的华人团队做了一款叫做“呵擦么”的产品在趣味性和思路上都值得关注。
“呵擦么”
首先,“呵、擦、么”三个字代表态度很鲜明, 四中全会重要看点中央高层可能出现人事变动 都是大家常用的语气词,不过多解释了,其联合创始人范阳告诉36氪之所以选 3 个字是因为希望每个词在功能上能有更多的可能性。从界面看,“呵擦么”跟 Yo 的彩色通讯录界面相似。只不过,划动用户 ID 的话,可以选择发送“呵”、“么”或者“擦”来问候好友,有着分明的感情色彩。不过该产品设了一些限制,每天发送“么”和“擦”的最多为 5 次,而“呵”的次数是不限制的,而且用户发送“擦”后 30 秒之内行为会被冻结,这是根据起初时内测用户行为数据设定的。
说到交流机制,范阳把一个“communication pattern”定义为一个四维体系,包括“时间 人物 地点 信息”四个维度,而在像 Yo 和“呵擦么”这样的模式中,信息本身几乎是被抹掉的(可以说被推送信号本身所取代)—没有所谓聊天记录,时间是弱化的—用户仅能在通知中心层面看到“你于 xx 分钟前收到来自 xx 的呵”,地点也是不存在的,其实剩下的就仅有人物—identity 本身。其实,这样的产品跟社交关系不大。
因此,为了赋予产品多一点社交属性,“呵么擦”做文章的地方正是在剩下的 identity 上,用户可以通过修改“昵称”的方式向对方传递自己想说的话,比如“Chloe 想封上你那张臭嘴”,当然昵称里不一定非得出现真实姓名—这样反而有了一些匿名的特征,算是为产品趣味性的加分项吧。
这个产品创新的另一个在于它引入了一个叫“公共词条”的元素,它看起来像是一个词条版的,对于每个新闻热词用户都能能干“呵、么、擦”的方式表态,相当于一个很简单的投票机制。作为相对于个人点对点沟通之外的另一条线,这个“广场”模式适用的其实远不止给新闻表态这个细分场景,其实,每个公共词条也都可以成一个个公共账号,对“可口可乐”“迪士尼”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众品牌互动方式。
如果“呵擦么”所定义的沟通模式能在国内用户中广为接受的话,那么它在通知层面或将大有可为,加之 OS 层对推送中心功能的逐渐放开,也会加大这种想象力。如范阳所说,通知层面能够展示的信息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都有其可能性。其他应用、网站、智能硬件等产品消息推送方都可能是这类平台的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