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副餐具至少经过9双手,工人上班前无需洗手,不用穿戴手套、帽子和工作服,直接徒手包装消毒后的餐具,掉地的筷子捡起后继续包装,消毒两三秒后仍有污迹的用抹布擦,甚至有带血餐具包装过关……这是记者在温州一家餐具消毒服务部卧底打工看到的情景。这样“炮制”出来的塑料薄膜包裹消毒餐具,能让人用得放心吗?(《温州晚报》8月11日)
记者的卧底采访,还原了消毒餐具被“炮制”出来的全过程,带血迹的餐具、发臭的粗洗池、肮脏的筷子、万能的抹布……堪称触目惊心,甚至可以引起人体的不良生理反应。不过,这些情景却也引发了民众更深的疑虑——既然这些企业都是“合格企业”,有工商许可与卫生监督合格证,那么,相关部门又是怎样履行监管责任的呢?
至少从记者的采访中感觉不到这种监管力量的存在:不仅没有现场监督检查,也缺乏卫生抽检。那些被堂而皇之送到众多餐馆每一张桌子上的消毒餐具,基本上处于一个无人管束的阴湿角落。餐具的真实卫生状况,只能寄托于企业主的内部管理与员工的良心发现。而这,显然是靠不住的。
其实,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下发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试行)》就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应当不定期对辖区内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餐饮具抽检1次,每次采样不少于10件。如果这些规定都能落实到位,恐怕不至于出现带血餐具轻松“过关”的情况。
与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相比,消毒餐具或许很不起眼,不过恰恰是这些不洁的器具,或能导致民众传染疾病的扩散。有鉴于此,有关监管部门理应认真履职,将餐具纳入日常的管理范围之中,强化现场检查与产品抽检,别再让民众在就餐前,忧心忡忡地一再清洗所谓的“消毒餐具”。(胡印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