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原始的茹毛饮血,到学会用钻木取火来烹煮食物,再到利用由几十种原料、多种烹调工艺煨炖而成的“佛跳墙”来满足口舌之欲,人类对于食物的欲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不断的加深。而米饭作为人类最普遍的主食之一,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松下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煮出一碗让人满意的米饭,人们对于火力的大小、器皿的材质等进行了长久的研究。在进入电气时代后,松下于191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成为米饭烹煮工艺中的先行者。
以此为开端,松下开始了对米饭烹煮的不懈探索:
1962年,发明第一台机械电饭煲;
1979年,发明第一台微电脑电饭煲,采用微电脑芯片全程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米饭达到令人满意的精致口感,这标志着电饭煲在加热方式上的一大突破;
1988年,首次将IH电磁加热技术运用于电饭煲,推动电饭煲从电气时代转变进入电磁时代;
2003年,推出第一台IH蒸汽压力电饭煲;
2014年,松下研发出独有的“美味芯球”技术,使米饭在口感和营养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又结合时下流行的曲面玻璃,推出国内首款玻璃触屏IH电饭煲SR-ANG151。
来自匠人精神的力量
在近百年、数代产品更迭的背后,起着核心作用的不仅是松下积累的科技力量,更是那股子百年如一的“匠人精神”。
无论是当年那个只有3名员工的小作坊,还是如今全球营业额近10兆日元的世界五百强巨头,松下始终坚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进行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
在松下的日本实验室,研究人员每天要煮上百公斤的不同米饭,通过闻香、品尝、插筷子的顺滑程度、米饭的松散均匀程度来调制程序。而在国内,针对中国大米的特性,松下对各种焖煮方法进行了数据库管理,根据科学化的对比研究,对电饭煲的性能进行了优化与提升。
松下在很多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如烧饭结束后打开外盖,大多数国内品牌电饭煲会从内盖上滴落很多水,而松下社内规定IH电饭煲烧饭时,从内盖滴落的水量要小于1ml,正是为了这1ml水,研究人员测试了各种条件(最恶劣的5℃水5℃室温198V电压)下各功能各杯数的结露情况,在保证米饭口感的情况下,进行包括程序和结构各方面调试,最终达到小于1ml目标,尽可能减少结露量,减少顾客的不便。
每一款松下电饭煲的诞生,都伴随着无数的调查研究与测验调试。以松下目前的最高端电饭煲产品SR-SPZ183为例,这款电饭煲从构思到最终投产,历时八年。期间经过106个顶尖工程师调试、试做过8000多个内锅、耗费600000吨大米、制作12000个煮饭数据模型、进行58000000次煮饭试验以及产生了160000份米饭研究报告。这些数字或许在外人看来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每一位松下人来说,它代表着松下“让每一粒大米更加美味”的追求从未有所松懈。
百年来,松下秉持着“匠人精神”,不断追求工艺和技术上的进步。大到一个全新技术的研发,小到一款产品的诞生,均被松下视作为人类谋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动力。这一切最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或许只是一碗小小的米饭,但是它的诚意却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