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潘石屹争做“地产界乔布斯”的论调再次出现,此番重提是潘石屹向WeWork寻求地产创新的有益尝试。
WeWork是一个具有全新商业模式的地产租赁公司,其在美国短短四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翻看WeWork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家“小而强大”的公司,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WeWork实现了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估值超过50亿美元;预计2015年的营业收入将增加到4亿多美元,在其新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或将达到100亿美元。
潘石屹、毛大庆等人的涉足,让我们开始熟悉WeWork,如果直译WeWork,“我们一起工作吧”会是比较贴切的翻译,它倡导的更多是协同办公方式。
WeWork的业务模式并不复杂,它实现了办公场地的有效利用,将整层写字楼租下,再拆分成独立的办公空间进行出租。这种商业地产承租模式进入中国房产市场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潘石屹望京SOHO 3Q项目几乎满租,上海的租住率也达到80%。
虽然掌声不断,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Work”模式还处于空有硬体建筑物理空间的水平,缺乏苦练内功的精神。不论是潘石屹的3Q还是毛大庆的“创客工场”,其大体形式不外乎改以往的“整租”为“分租”,仅仅是房屋物理空间上的改变,对WeWork内涵的引入似乎稍迟了一步。
按照潘石屹的设计,未来SOHO会在3Q项目里为业主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和平台。即便如此,3Q的核心竞争力也似乎还停留在办公场所物理属性本身,没有更多与共享、互联网因素相关的惊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国内在“互联网+”东风的大环境影响下,房地产开发商都在与互联网合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互通,努力向互联网寻求升级和转型。
根据骏豪日前宣布的iWORKS模式来看,不仅跳出了简单的拆分房屋物理空间的形式,还将自己定位在“商办地产服务运营商”的角色,试图打造一个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满足更多商务和生活需求的“生态圈”系统。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iWORKS模式,更注重商务系统的搭建和资产的管理服务,在立足于互联网、云技术的基础上,希望为客户提供更智能化、更具服务性、更符合未来的商务体验,这些似乎可以弥补缺少内涵的各类“Work”。
在当前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视会在未来催生出更多的办公需求。而目前,被各类“Work”围困下的中国地产行业,选择如何转型就变得异常重要。
高力国际华北区办公楼服务部副董事王斌认为,未来国内版的WeWork应该是不同于仅靠租房盈利的美国版WeWork拷贝,而应向着具有更多实质内涵、更多的拓展想象空间进行转变,才能在未来有力引导市场并占领先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