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农业也不例外,比如O2O带来的服务升级,比如消费的升级让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等等。农业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演化进行着业态的演变。
随着红得发紫的一亩田被爆出“资金链断裂”、“大裁员”,还有“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问题,传统互联网模式的B2B陷入了舆论危机之中,它的问题在于农产品是非标品,对于渠道商来说,采购依然需要通过线下的实地进行,抽样、验货等种种程序无法转移到线上,同时传统大宗渠道的对接模式,只不过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交易撮合模式虽然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扩张,却也必然面对快速消亡。
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与其他行业的垂直电商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绝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事情,尽管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但农产品生长的速度依然没有改变,不妨慢下来,看看当下的“互联网+农业项目”布局。
农业与互联网联姻之后,“互联网+农业项目”已逐渐形成了六类模式:
第一类是传统的互联网B2B模式,除了以一亩田,新型的B2B平台也正在快速成长,比如已经获得C轮融资的美菜网,其借鉴团购的地推模式能够走多远还不得而知。再如生鲜电商品牌小农女,其O2O基因也为B2B服务的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方向。
第二类是以顺丰优选、我买网、本来生活、沱沱工社为代表的B2C采销式平台,将农产品进行大宗采购之后通过互联网向C端销售,它们更像是大型的网络农产品超市,由于自建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大量的资金占用会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盈利。
第三类是天猫超市等阿里系的C2C平台,把天猫超市归为“互联网+农业项目”其实很牵强,就连粮油米面也不过是其众多品类中的一小类,更别提新鲜的农产品了。
第四类是以爱鲜蜂和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O2O平台,它们解决末端服务问题,通过补贴客户的方式获取流量入口,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撑。看看这几年来众多昙花一现的平台,就知道想打通这条农产品的O2O通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第五类是近两年随微信一起出现微商,这可以算是最“底层”的“互联网+农业项目”了,作为粉丝经济的产物,将传统的“直销”模式搬到了移动端工具中,这种“自组织”形式很难树立某个品牌,同时因为使用第三方的微信平台,也随时会受到微信的相关政策的影响。
将农产品搬到网络平台上来卖,就是“互联网+农业项目”了吗?这是需要整个行业反思的问题,农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足够安全,否则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可以轻松击垮任何一种模式任何一个品牌。市场上缺失的正是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消费者缺乏渠道获得高质量的安全的农产品,我们不妨拿最后一类与前五类做个对比,它们所做的事情或许更接近“互联网+农业项目”的本质。
以小毛驴、沃土工坊、梅子淘源为代表的一些创业公司,正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互联网+农业项目”进行着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尝试。小毛驴CSA有机农场的模式、沃土工坊的源产地农产品团购的模式、梅子淘源的众筹模式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梅子淘源,尽管它才成立一年的时间,但其已经拥有了与所有“互联网+农业项目”平台去抗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解决了信任度的问题,梅子淘源通过对农户进行深入走访和考察,对农产品种植和采摘的全程跟踪直播等手段,既解决了农民对平台的信任,更解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二是解决了互联网时代的参与感问题,通过试吃、预售、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农人、买手和消费者都能参与到整个农业种植、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三是解决了安全问题。除了考察和跟踪报道等方式,梅子淘源与权威的检测机构合作,每一种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数据检测,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产品的安全,不仅采购的全程透明可溯源,而且所有的检测数据也全部公开,不仅帮助消费者来辨别产品的安全性,也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农民去改善土地和产品。
梅子淘源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让农人、农产品、消费者回归大自然,主打安全理念,将大量的时间成本用于深入到农户,真正了解农人并解决其需求,用“众筹+直播+监测”等多种方式破除信任危机,这是“慢农业”本来就应该遵循的节奏和方式,也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走得扎实、走得稳妥。
从《经济半小时》到《财富故事》,梅子淘源这种“互联网+农业项目”的创新模式屡次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其迎合了当下的主流消费理念,同时也在用一己之力倒逼农业种植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从商业角度讲这是一种创新,从人文角度讲,这是一种回归——关注点从消费者回归到农人、产品源头从生鲜批发市场回归到土地、种植方式从催熟回归到慢生长……这样的一种回归,或许就是一条农业与互联网联姻的最根本、最和谐、最长久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