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鱼咀古城文旅项目凤鸣书吧,碧桂园集团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助其上岗。 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本版文、图信息时报记者陈少韩(除署名外) 扶贫重在扶智。以人为本,人的培养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碧桂园集团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一周年内,紧紧抓住“人”的因素,通过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掌握能力后,自力更生。 对于扶贫工作,很多人会担心:“贫困户现在脱贫了,今后会不会‘返贫’?”为了打造可持续的扶贫机制,碧桂园集团在“输血”同时,也在通过教育和就业扶贫打造“造血”扶贫模式。驱动贫困地区人们的内在动力,结合外力资源的介入,让他们真正“摘帽”。 碧桂园扶贫 从教育开始 早在1997年,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杨国强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将这笔助学金用于资助广东省20所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可以说,碧桂园集团的扶贫是从教育开始。 2002年9月,碧桂园集团开办了面向贫困群体的免费学校——国华纪念中学,每年为全国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并一直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在国华纪念中学的宣传栏里,记者注意到,2018年该校高考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率达98.2%。国华纪念中学老师介绍道:“我们的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学生每天都要跑步,周末在学校还可以上音乐、美术等兴趣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从2002年创办至今,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2924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26日,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会成立之际,校友会基金第一期也筹到了60多万元的款项,传递爱心,帮助学弟学妹。 除此之外,在教育扶贫扶智方面,碧桂园集团还做了不少工作,不仅让贫困孩子有书读,还让他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开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职业教育,设立教育助学基金,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等。 鼓励“资助+陪伴”教育扶贫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的爱心助学专项基金收到碧桂园集团员工、业主、合作伙伴的捐款1000多万元,结对资助672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此外,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碧桂园集团主动改善帮扶县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实际情况,助学校扩大教育规模。例如在甘肃东乡县捐赠建设龙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180名学生,并解决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将该校打造成县级“教育示范基地”。在河北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即为学校配备操场、厕所、水井“三大件”和冰箱、微波炉、净水设备“三小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为了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碧桂园集团还将名师资源引入帮扶的贫困地区,提升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依托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资源,采取委培生、教研座谈等形式,结对提高帮扶县高中教育水平;推广碧桂园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在广西田东、甘肃东乡推行“职院共建”“职院托管”;发挥下属教育集团博实乐的名师资源,结对英德市开展为期三年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 对于碧桂园集团在教育扶贫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集团办公室主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分享道:“其实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上小学、初中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贫困地区,很多孩子其实缺的是爱,是陪伴。所以,我们鼓励资助人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其完成学业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如在贫困学生升学、做职业规划等时候,给他们做指导;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微心愿’等。” 精准就业扶贫拔掉“穷根”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碧桂园采取教育扶贫的方式从小让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目标要求。而对于贫困地区当地有劳动力的人,碧桂园集团用精准就业扶贫的方式,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群众意愿,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集团开展了铝模产业工人、维修电工、家政月嫂、会计电商等多种技能工种的培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40000多人,其中有意愿上岗的全部实现就业。碧桂园的就业扶贫的培训是怎样的形式?又如何确保他们在培训成功后,可以找到工作? 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的村民温先生有肢体障碍,以理发为生,他说:“我今年52岁,以前都是给人理发赚钱。村里人都搬出去了,人越来越少,没什么人找我理发,我也就没什么收入了。”碧桂园驻村扶贫人员了解到温先生的情况后,让他参加图书管理相关方面的培训,最终,温先生入职成为鱼咀古城文旅项目中书吧的管理员。温先生说:“我只要做好卫生工作、借书工作,这里包吃,每个月有2500元工资,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与温先生一样,在培训后找到工作的人还有很多。在就业扶贫工作中,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人口,碧桂园集团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联动下属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碧桂园集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同时,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协助农产品(000061)商品化,帮助农村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平台销售。 为了完善就业扶贫的体系,碧桂园集团还建立就业跟踪体系,对参与就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实时了解就业扶贫项目的进展。 对此,李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就业扶贫工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所以,这些接受碧桂园培训的贫困户,在他们可以就业的时候,我们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在碧桂园工作,只希望他们可以掌握好技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家里脱贫。要想防止‘返贫’情况出现,我们还是觉得抓住‘人’这个因素至关重要,唯有赋予当地人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持久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