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极为吸引眼球——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42%。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却在不断增强。
就业稳,则民心稳。就业,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极为吸引眼球——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42%。
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4月份失业率有所下降,有一个原因是进入了就业旺季,从我们监测的农民工本地就业和本地农业户籍人口的就业来看,失业率都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说明就业整体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好的。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持续增加。根据官方之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岁至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4个百分点。
“4月份的就业指标要比预期高出好多,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的一些言论。当前,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对于就业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从4月份的国民运行数据来看,新增就业人数、岗位都出现了上升趋势,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就业、工业、服务业、消费等方面的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向好。解决了就业方面的问题,就解决了很多人的收入。而收入又与消费、投资、储蓄等方面紧密相连,因此,经济平稳向好也为就业带来了积极向好的一面。
尤为一提的是,当前,稳就业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稳定就业摆在了“六稳”之首。减费降税、社保缴费基数调整以及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都为稳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就业稳而好的底气从何而来呢?何代欣认为,从去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层面正在发挥着积极的效应。
何代欣向记者举例说,当前,在政策的持续发力下,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动能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记者注意到,在产业结构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拉升的趋势。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超过了11.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了5.8个百分点,比上个月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在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5747亿元,同比增长6.1%。分行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11.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了15.5%。
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增长了37.6%,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26.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2.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7%。
“社会消费、服务增速以及物价温和增长都显示出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另外,从投资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需求有望延续稳中有升的态势。”何代欣表示,纵观4月份的国民经济数据,呈现出的是需求稳中有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还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状态。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说,2019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从4月份的数据以及业内人士的分析,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和潜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