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30日电 日前,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4月份失信风险警示报告》(后文简称《报告》)指出,4月份,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收录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其中,电信网络诈骗占比最高,为7.35%。从收录案例所涉事件主体的地域来看,4月失信案例北京最多,达44起。 《报告》指出,4月份,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收录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从失信主体来看,失信主体为企业的有161件,占比78.92%;失信主体为自然人的有35件,占比17.16%;失信主体为社会组织、政府及事业单位的有8件,占比3.92%。 从失信行为类型看,4月份失信案例主要涉及电信网络诈骗(7.35%)、虚假宣传/虚假广告(5.39%)、非法集资/集资诈骗(4.90%)、侵犯知识产权(4.90%)、法院判决不执行(4.90%)、不合格产品(4.41%)、套路贷(3.92%)、骗保(3.43%)、刷单刷评/刷单炒信(2.94%)、伪造材料证明(2.94%)等行为。 4月媒体曝光失信案例涉失信行为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官网 从收录案例所涉事件主体的地域来看,4月失信案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区,以上五个地区合计占比达57.07%。 4月媒体曝光失信案例所涉主体地域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官网 《报告》重点提示电信网络诈骗失信风险: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不断演化和升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犯罪手段高科技化;二是犯罪行为集团化、国际化;三是赃款流动快速化;四是诈骗对象精准化、定向化。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逐渐呈现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的特征。 此外,《报告》摘编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手法,包括电话、QQ冒充熟人好友诈骗,冒充公司老总诈骗,微信假冒代购诈骗,微信发布虚假爱心传递诈骗,微信点赞诈骗,网络刷单等。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和媒体报道,《报告》提醒公众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全面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银行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认真研读并牢记,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避免财产损失。 《报告》还重点提示了虚假广告失信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虚假宣传等问题投诉合计达到83081件,占消费者总体投诉的比例接近11%,而且相比于2017年有所增长。 图片来源: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官网 《报告》显示,2019年4月,共归集媒体披露的虚假广告相关案例11件,涉及企业主体10个。从事件发生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上两地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0%和20%。从涉及行业看,本月归集的11个虚假广告案例主要分布在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占比达40%。 《报告》指出,假冒、夸大、误导为虚假广告失信行为主要特征,并提醒消费者重点注意防范保健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相关虚假广告风险。(中新经纬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