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发自北京
时至年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变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对前期政策的效果评估,也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政策走向。
6月以来,中央部委密集分赴各地调研,既有国家发改委对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经济形势、东北振兴、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的专题调研,也有工信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专题调研。政府智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在全国各地调研,加强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研判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态势。
从各地的情况看,山西、陕西、甘肃、海南、吉林、贵州等省份相继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其中,大多数省份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突出任务”,突出强调“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紧迫性。6月9日,山西还对完成任务差距较大的部分市和企业进行了集体提醒谈话。
在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消费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投资仍被各地视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近日,山西、青海、陕西、广西等多地发改委围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新增新开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推进等进行调研督导,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广西、贵州、安徽、福建等地纷纷发布了一批重大项目。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营商环境中心主任刘哲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年初以来,地方债的发行开始提速,发改委审批进度也明显加快,为各地重大项目上马提供了必要保障。今年1?5月,在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保持了平稳增长,真正起到了逆周期稳定器的作用。
重在抓投资
去年下半年稳增长政策逐渐显效,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好于市场预期。但二季度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经济减速、市场预期改变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在此背景下,目前各地的经济运行普遍表现为“保持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以贵州省为例,今年一季度,贵州省以9.2%的GDP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今年1?5月,贵州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7.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8.2%,仍为贵州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当前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看,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的态势。”5月30日,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主持召开全省经济运行座谈会时表示,下一步,要密切关注脱贫攻坚、稳定投资、扩大消费、财政增收、资金保障、企业培育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采取更加精准的举措培育扩大消费。
6月17日,甘肃省省长唐仁健主持召开会议指出,前5个月,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但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各地各部门一点也不能乐观,一点也不能放松。西部龙头之一的陕西,一季度全省GDP增长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其全年7.5%—8%的增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陕西省省长刘国中6月19日主持召开稳增长专题会议时强调,要大力促进有效投资,落实省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包抓重点项目制度,全力以赴加快各类项目建设进度。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各地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时,大都把投资摆到重要位置。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当前出口方面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能抓住的确定性是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要从有效投资、扩张规模做起。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到5.9%,这是非常不利的,应有的发展潜力和动能没有用起来,所以现在各个地方进行投资非常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速下滑会带来就业、经济增长动力、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快速启动投资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支撑,投资成为各地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相关调控措施。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存在较大的投资需求。”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投资与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出口方面,外需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刘哲分析,随着前期“抢出口效应”的结束,下半年对美出口有可能出现非线性下滑,但考虑到目前中国与东盟、欧盟的出口仍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对冲作用。消费方面,市场普遍认为,当前消费仍有一定的扩张潜力,但已进入平稳增长通道。贾康表示,要形成可持续的消费,需要通过有效投资、释放经济活力、居民收入上升、预期向好等因素调动消费潜力。
5G、人工智能等成投资亮点
由于新开工大中型项目数量少、项目推进缓慢,今年1―4月,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5.7%,增幅为1998年以来同期最低。
为此,广西发改委开始抓项目,抓进度。一方面,定期督查项目进展情况、储备项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和投资体量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逐一明确目标进度和责任单位,采取倒逼机制加快推进。
与广西类似,为了扭转西宁市投资下降的态势,6月10―12日,青海省发改委赴西宁市开展投资项目调研督导。
除对投资项目进行调研督导,仅6月份以来,广西、贵州、安徽、福建等地密集发布新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6月16日,广西下达2019年第二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计划,涉及项目178个,总投资301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6亿元。6月14日,贵州省发改委发布2019年第一批重大民间投资项目工程包,共164个项目,总投资1515.24亿元,拟引入民间资本规模1245.84亿元。
吴亚平总结,地方投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用在一些在建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二是主要用于补短板、强弱项和惠民生等领域。
除传统的“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成为目前地方投资发力的重点。例如,5月27日,深圳市2019年第二季度新开工的113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额达1232.1亿元。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表示,接下来,深圳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加快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今年以来,北京多举措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截至5月底,北京地区的5G站点共计4983个,覆盖城市核心区、冬奥会相关园区、世园会等。
刘哲认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结构性特点,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有待提升。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基建投资的补短板,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生建设,对冲房地产的投资下滑,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对于中东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应加快网络、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条件。
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形成有效投资,发挥其稳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贾康认为,要完善投资机制,政府不能简单沿用过去“自己直接上阵、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而是要更多地把资金用到好的机制上,寻求放大效应,“像PPP等机制,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政府用少量的资金撬动数倍社会资本,形成有效投资”。
吴亚平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防风险和稳投资的关系,既要防范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又要防止新增隐性债务,要真正把投资用在优化供给结构和补短板的“刀刃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房地产销售增速的持续下降,以及土地购置面积额和成交价格的回落,市场普遍认为,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拐点或已临近,对“稳投资”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对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消费也可能产生影响。
“在继续保持基础设施稳定的同时,未来稳投资的突破口在于激发企业的微观活力,尤其是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刘哲分析,民企投资的恢复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流动性改善、盈利改善、新增投资上升,前期的扶持和减税政策,使得民营企业恢复了持续经营的信心,企业的流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还不足以支撑其进一步扩大投资。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营商环境的优化,在注重硬环境的同时,着力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软环境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进而实现稳投资的“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6月25日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把“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六稳”的重要举措,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竞争力、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此前,6月13日召开的浙江全省上半年发改系统经济形势分析会也指出,做好下阶段经济工作,发改部门要重点推进稳企业,努力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改革持续深化,打造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筑牢防范风险的笼子。
吴亚平认为,下半年的政策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保持定力、坚持目标导向。今年中央扩大了稳增长的区间,“下半年没有必要出台特别大的刺激政策,建议可适度加大稳投资的力度,比如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允许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鼓励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在项目单位和金融机构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适度下浮项目资本金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