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6日电 题:《胡晓炼: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 胡晓炼(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角度看,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各国经济通过跨境贸易投资等快速发展、深度融合;但是,我们也处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单边主义兴起、贸易增长势头受抑的曲折阶段上。 在贸易投资格局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在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防范金融风险的各项工作更加紧迫的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走得更快一些。 要做好人民币国际化这篇大文章,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实体经济是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机构是承载货币作用的平台,没有高效、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人民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走深走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中国金融业(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软肋。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金融业的全球竞争能力。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不仅是单个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整个金融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健全法治环境,建立完善公开透明、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律规则体系。金融业的规则完整清晰、公开透明,金融机构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依规经营,良好的竞争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金融法律规则要与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规则相接轨,如果我们的金融规则与国际规则不一样,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在国际上经营时,将会出现“水土不服”,在起步阶段处于劣势。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金融市场中最基础的要素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发挥金融机构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唯有减少对价格的变相管制、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才能让利率成为真实反应资金供求、体现差异、覆盖风险的价格信号。只有价格信号真实、灵敏,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三,营造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鼓励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保证金融发展有规可依、依章办理。这就需要在监管制度上,不断推进金融监管政策的标准统一,消除监管政策中的灰色地带。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行为监管相配合,要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反洗钱等危害国家安全的金融犯罪行为严加监管,对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一般性合规问题通过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加以防范。开放包容的监管有利于激发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鼓励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创新。 第四,要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提升金融机构全球竞争力。今年,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强调内外资一致原则,这意味着内外资金融机构未来竞争将更加充分,这就要求中资金融机构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品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当然,金融开放不仅仅是引入外资金融机构,还要在金融环境优化、金融法治建设等方面更加开放,提高可预期性,使得外资金融机构愿意进入并且深耕中国市场、扩大经营。同时,金融开放是双向开放,中国金融机构也要更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环境下做大做强。 第五,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实现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中国金融业主动脉足够强大,需要注意毛细血管的通畅,中小银行要走出与大银行同质化竞争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形成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第六,金融机构自身要强身健体,加强公司治理能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抛弃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从做大为先转为做强为首,把拼规模求速度,转变为重质量、求精细,找准定位,深耕细作。要完善公司治理,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责清晰,监督制衡。激励约束机制科学,风险管控体系有效,服务高效精准。(中新经纬APP) 胡晓炼 (本文根据胡晓炼在2019国际货币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