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
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文件出台以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其中大多引用了同一组数据:2007—2016年,我国660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
“收缩型城市”构成了我国城镇化70年中颠覆人们普遍认知的一种现象,在很多人印象中,当今城市之间都在争相发展,城市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怎么还“萎缩”了呢?
也有人就此陷入恐慌,认为人口多才是城市发展的正道,城市收缩就是要衰败了。
“收缩型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要放任“收缩型城市”规模缩小,还是主动出击让其继续扩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文 | 李浩然
时间倒回到2013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龙瀛“发现了中国的一个秘密”。当他跟合作伙伴很机械地用电脑进行了5万次Ctrl+C、Ctrl+V,把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后,龙瀛意识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2010年间处于流失状态。
(图为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
什么是街道办事处呢?在我国,只有设市的城市才有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单元。也就是说,我们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光是“空心村”的农村,还有广大城市街道办事处。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增长,如果突然说有不少地方人口在减少、城市在收缩,就好像钢筋水泥、红瓦绿树构建的城市也有了“生老病死”,城市竟然开始慢慢“凋零”了。
1
中国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在收缩?
怎样才算收缩型城市,目前官方并没有明确标准,比如连续收缩几年、收缩多少人。但从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大致能有所了解。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
吴康曾绘制过一幅地图,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东北地区的黑点有的已经连成了线状。
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东北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竟然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图为吴康利用2007-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这些城市为何收缩了呢?如果将“收缩型城市”按成因分类,大致能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结构危机型收缩。
最明显的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比如甘肃玉门。
玉门油田是中国最早的油田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玉门人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601857)工业的“摇篮”。
但如今,随着资源的枯竭,“9万人弃城,甘肃玉门沦为空城”等字眼不时见诸报端,稀疏的人流、荒废的住宅,昔日辉煌难再现。
(图为玉门火车站
图源:新华网) 伊春、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城市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原来依靠的资源少了,又没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收缩”就来了。
除了资源依赖,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容易造成城市收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前,东北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成熟,但在工业化后期,由于产业升级相对滞后,工作机会比较少,收入相对低,造成了东北很市人口的外流。鞍山、营口、锦州等都属于这类城市。
如果说东北的一些城市是产业转型滞后造成了城市收缩,那积极转型的城市是不是就不会收缩了呢?
并不是。
成渝城市群的乐山、眉山、自贡等城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城市在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潮下,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但是,相比于食品、纺织、家具、造纸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以汽车制造、工程制造、冶金工业、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工业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少,并且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乐山市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就由2000年的0.62%提高到了2010年的2.4%),所以造成了大量人口外出寻找就业岗位。
还有像浙江义乌、绍兴柯桥这样的城市,近几年也在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迁出,很多企业的劳动力就离开了,这样在某些年份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人口下降。
(图为义乌市一处繁华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夜景) 另外,科技进步助推的产业升级也让一些城市看起来“收缩”了。有代表性的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比如前几年就在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的佛山、东莞。
据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2698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43%,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很多劳动力。
(图为航拍东莞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二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
当今城市发展已由各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发展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抱团”竞争,人口往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大都市的外溢效应,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城市的竞争力,在落户政策放宽的条件下会进一步提升,这也成为一些城市人口外流的强大“拉力”。被北京、天津包裹的三河,成都的“隔壁”都江堰都属于这类城市。
三是欠发达城市的收缩。
欠发达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比如天长、汉中、洪湖。这类地区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追寻外部相对好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等,人口流失也就不可阻挡了。
四是边境偏远型城市的收缩。
边境偏远型城市由于位置偏远、环境不太宜居,也很容易造成人口流失,比如额尔古纳、哈密、根河。
前几天,网上流传一篇题为《逃离边境城市》的文章,讲的是东北一位刚考上当地公务员的年轻人,冲破了传统家庭的层层阻力,最终舍弃了旱涝保收的当地体制内工作来到南方大城市,当了脱口秀艺人的故事。
文章中主人公所在的东北城市,就是一个人口40万左右的边境城市,那里气候寒冷,尤其是上年纪的人,很难承受冬天。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条件的家庭一般选择去秦皇岛、烟台等地置备房产,每年大约有1.6万人离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的趋势。
总的来看,一个城市发生收缩的原因很复杂,也很多元。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政策因素等都可能造成城市收缩,而城市收缩也不都是负面的,前述积极转型升级的城市、走生态化道路的城市,从长远看反而有益于城市更好发展。
2 人类城市进化史,同样是一部城市收缩史!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