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对小众的玩偶消费形式,在今年中秋节前后突然就火了。
9月15日,盲盒二手交易在闲鱼已经形成千万级产业的消息突然曝出,“最受欢迎盲盒涨价39倍”“用户仅靠转卖盲盒1年净赚10万元”,一时间盲盒就成了炒鞋之后,又一种既不失新奇又看起来相当暴利的投资方式,吸引大批投资者关注。
不过,盲盒是好的投资标的吗?还是只是一种由兴趣爱好衍生出来的玩物?
实际上,相比炒鞋甚至炒股、炒房这些可以直接评估产品价值的投资物,由于购买前不能知晓盒内产品价值等因素,炒盲盒实际更像是一种利用人们好奇心和逐利性的“赌博”。
有人耗费上万元买盲盒,结果却是“没有买到一个想要的”。
1
炒鞋不如炒盲盒?
玩了五六年盲盒的何丽最近有点忙,她所在的QQ群突然涌进不少带着问题的新人,尽管不知道这些提问者从何而来,她们几个老玩家还是“天天解释给进来问的人听”。
这是一个盲盒玩家的交流群,同时也是一个交换、买卖盲盒的平台。和盲盒本身一样,最初它们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只不过是少数爱好者消费、收藏玩偶的一种方式。
而盲盒之所以叫做盲盒,在于其外包装不标注任何产品信息,消费者打开盒子以后才能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玩偶。这种类似于抽奖的消费方式最早由日本传入国内,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4年,日本Dreams株式会社设计的Sony
Angel系列娃娃,在这一年以盲盒的售卖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仅仅两年后,整套Sony Angel系列娃娃的售价从500多元涨到2万元,暴涨了40倍。
何丽群里的提问者,正是循着盲盒的利润而来:今年中秋节期间,有媒体将盲盒买卖与此前大火的炒鞋对比,一时间引来大量投资者关注。
闲鱼平台上涨幅最高的三款盲盒产品
一款原价59元的泡泡玛特潘神圣诞款盲盒,如今在闲鱼已经卖到2350元的高价,狂涨39倍;一位上海闲鱼用户仅靠转卖盲盒,一年就净赚10万元;光闲鱼一个二手平台,去年就有30万盲盒爱好者进行交易,形成了千万级规模的产业……
不久前,市场流传的声音还是“炒房不如炒茅台(600519),炒茅台不如炒鞋”;但现在,炒盲盒的风头似乎已经盖过炒鞋,摇身一变成了备受投资者青睐的一种投资方式。
有媒体报道,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在盲盒潮玩上,4个月就花掉了20万;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万购买盲盒。
投资者这样不惜重金押注,盲盒投资价值真的有这么大吗?
2“没买到一个想要的”何丽作为老玩家,也是玩偶资深爱好者,过去几年购买的盲盒近1000个,耗资数万元,但买到的玩偶大多是重复或者常见的。最近,她正在把39元/件购进的一批玩偶,以19元/件的价格亏本出售。
实际上,在这个盲盒玩家交流群里每天都有人低价出售玩偶,大多数人没能真正在盲盒投资上赚到钱。有玩家表示,花费上万元买了几百个盲盒,“没有买到一个想要的”。究其原因,还是盲盒的营销噱头主要在于“盲”,即消费者在购买时对商品信息毫不知情,却有可能在拆装时收获意外和惊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只不过,这种意外和惊喜背后的中奖概率,却是由厂商以款、特别版等方式控制。
Molly系列盲盒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近3亿元
以国内目前最火的盲盒产品Molly为例,Molly每套系列包含 12个不同造型娃娃,有固定款、款以及特别款等,价格一般都是 49元到
69元之间不等。其中,款出现的概率只有1/144,而Molly西游金色特别款的出现概率更低至1/720。盲盒厂商设计的款、特别版,与1984年春晚相声大师马季的作品《宇宙牌香烟》,颇有些不谋而合:厂商推出系列成套产品,宣称集齐全套有大奖,但背后却是“每套少印三张”,增加集齐产品的难度。
分析人士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集齐全套产品兑奖。如果超出兴趣爱好本身发展到投资层面,盲盒价值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会是非常大的投资风险。
不同于房产、球鞋等直接可评估价值的商品,盲盒内部可能是上千元的版或者特别版玩偶,也可能是市场上可以用更低价格买到的普通玩偶。在打开盲盒以前,人们无法从商品的角度相对准确地评估其价值。
炒鞋在不久前还是一大热点
这就有点像周星驰的电影《赌侠》了,开盅前没有人知道点数,除非有人会特异功能。不过盲盒可比赌博更有吸引力,一方面39倍的回报率,毕竟比赌桌赢一把回报翻倍要高太多。
另一方面,盲盒出老千的难度显然更低。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盲盒这样有奖销售的商品,必须公示中奖概率和游戏规则,并且不得有内定或者其他方式舞弊。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律师指出,这两项监管条文很难落实,尤其是新兴的盲盒,甚至它到底是商品还是奖品在法律都难以认定性质。
“幸好我早已退坑。”一位盲盒老玩家,最近如此感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