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国内 国际 财经 产经 外汇 理财 原油 股票 期货 现货 基金 保险 银行 科技 教育 健康 公益 数码 商讯 图片新闻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汇 正文
七十载矢志不忘初心 北京谱写科技创新华章
2019-09-29       来源:      编辑:z001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1996-2018年)

▲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研究的青蒿素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双环(2009年完成重大改造工程并通过国家验收)

▲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 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促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1996-2018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研究的青蒿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双环(2009年完成重大改造工程并通过国家验收)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促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以华罗庚、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回到祖国,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北京率先开启新中国科技事业,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研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北京以中关村(000931,股吧)为代表,率先迈出科技领域向市场转型的改革第一步。如今,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影响着全国科技发展的轨迹;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引领着全国创新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创业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下,北京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引领发展的动力,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北京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占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和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七十年砥砺奋进

形成创新“凝聚力”

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北京注重强化两个协同,不断增强创新“凝聚力”。

作为首都,北京坚持强化央地协同,与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个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组成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在区域协同上,北京围绕“科学”与“城”的功能,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形成区域发展梯次布局。

提升科技“支撑力”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北京已经布局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聚焦其链条两端,北京一手抓基础研究布局,一手抓高精尖产业,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力”。

在基础研究布局上,北京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物质科学、前沿与尖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加速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争取更多任务在京布局;深入推动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和布局,形成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高精尖产业布局上,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实质性减量发展,坚持向创新发展要出路。期间,北京发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0+3”系列政策,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十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实施《关于财政支持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试行)》高精尖产业配套政策,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对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务工作;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市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加快应用场景建设,首批向社会发布了10项应用场景清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市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中应用。

释放创新“新活力”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北京市于2016年就率先出台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的28条新政,简化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评审程序,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让科研经费不但“好花”还要“花好”。制定实施“9+N”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为企业定制“服务包”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为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作出贡献。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出台科技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5大项20小项措施,加快集聚高端科研要素、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以打造新时代制度优势和高质量发展高地为目标,进一步聚焦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科技领域“放管服”向纵深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北京还加快推进《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力争在科技成果权属、尽职免责、中央单位适用、部门协同机制等实现制度突破。

增强人才“吸引力”

制定实施《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资金支持与使用、评价与审计、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管理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人物奖,实行提名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充分调动积极性。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北京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对人才落户、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保障,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七十年硕果累累

科技投入强度国际一流

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4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870.8亿元,增长了43.8倍,占全国比重保持在9%左右;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稳居全国首位,远超过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水平。

诞生多项科学第一

70年来,北京实现了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涌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首位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王中林;建设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建设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的结果显示,北京创新发展实现了瞩目的成就,在全国领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有一半来自于北京,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产出全球领先

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科研产出排名结果显示,北京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

2018年,北京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较2012年翻一番;有效发明专利量是2012年的3.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是2012年的3.3倍,专利密度领跑全国。2012年以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累计达500余项,约占全国三分之一。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约占全国三成。

创新根基不断夯实

多年来,北京创新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在重量级原创成果上,北京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首次获得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首次报道人源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上,北京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可调控睡眠的特别分子—D型氨基酸;研制出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国际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世界上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登上《Nature》封面。此外,“大国重器”加快推进,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分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个国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纳光电子等2个前沿科学中心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据统计,2018年,科技创新领域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分之一,其中,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58841.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

据统计,2018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8%,较2012年提升9.9个百分点;科技、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6%。借力提质增效,2018年,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排名全国第一,是2012年的1.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万元/人,是2012年的1.6倍。

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67.6亿元,同比增长14.3%;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28.47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6%;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018年,北京平均每日新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新创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9.2%,较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比重约三成,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近一半。截至2018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是2012年的3.1倍。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北京、上海等国内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北京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辐射引领能力不断攀升

北京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辐射引领能力不断攀升。2012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纵深推进,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929.4亿元;在京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从31家增至56家,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培育形成了中关村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

文/魏昕悦

 
 
     栏目排行
  1. 预见2025:HTX的全球化蓝图与战略突
  2. 2025年“大美之春”美术界春节交响音乐
  3. 默沙东佳达修?成为中国境内首个且目前唯一
  4. 工行镇江润州朱方支行积极做好“过新年 换
  5. 助融汇(ZJHURONGHUI)
  6. 工行镇江新区支行团支部“五举措”抓实青年
  7. 工行镇江润州支行营业室积极推广网上预约取
  8. 无声胜有声——建行西安纺正街支行坚守金融
  9. 新城控股玉环吾悦广场6周年庆盛大启幕,精
  10. 《对话品牌》—让病痛皆有良药可医
     栏目推荐
用郎酒的尺,丈量“一公里”的意义
现金立减1.8万!1月入手岚图知音17.89
周大生黄金珠宝嘉年华即将盛大开启,十万份黄金
视觉AI泳池清洁机器人首次亮相CES 智
惠达卫浴与京东深化合作,开启2025健康卫浴
“陆地航母”上线,人类距离打飞的上班还有多久
亚马逊最大规模电动卡车订单落地:豪购超200
从CBD到CAZ,世界级城市的转型之路
工行镇江丹阳新城支行温情服务化解遗产支取难题
当你拥有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的好“搭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