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在杭高校数量多、类型全、水平高、影响大,高校资源非常丰富,对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城市综合能级提升具有独特作用。今年7月召开的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出了总动员,其中强调要始终坚持高质量,着力促进“空间布局高水平、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民生活高品质”。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在杭高校大有文章可做,更是大有可为。 在杭高校特色鲜明优势和制约明显 在杭高校办学特色鲜明,相对优势明显,发展前景看好。一方面,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在杭高校居浙江省内领先地位。据统计,截至2018年,浙江省有高校108所、在校大学生总数近107万、每年毕业生近30万,其中杭州市辖区有高校40所、在校大学生总数50余万、每年毕业生近13万,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7%、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5%、毕业生总数的43%;全省全日制本科院校现有59所,杭州市辖区内有21所,占全省总数的36%;全省高职院校有48所,杭州市辖区内有19所,占全省总数的40%。另一方面,从类型特色和水平层次来看,在杭高校类型较为齐全,其中不少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比较突出。比如,被称为浙江“四朵花”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全部在杭州,全国同时拥有这四类行业背景和专业属性很强的高校的城市,只有北京和杭州;而且四所高校在国内同类学校中均处于前列位置,专业水平、学生素质很高,影响力也大。 在杭高校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布空间过度集中。在杭高校几乎全部集中在下沙、滨江、萧山、小和山、浙大紫金港、富阳等高教园区和拱墅、西湖、临安部分区块,作为老城区核心区的上城、下城、江干,只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等3个老校区,桐庐、建德、淳安三地仅有4所外迁的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杭高校过于集中的空间挤压格局,使杭州市市域范围内的高校资源很不均衡,沿钱塘江流域、沿运河(杭州段)、沿湘湖区块高校布局不足,高校辐射带动市域发展能力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二是资源流向市外。当前很多高校寻求校外拓展空间的愿望很强烈,且很多异地合作办学和校区扩张项目也在积极洽谈对接中,但在杭州市域范围内统筹落地的项目不多,这些高校几乎都没有与桐庐、建德、淳安等地对接沟通。调研发现,自2008年至今,已有20多所在杭高校完成或正在进行校区扩张,其中近半数选择迁往绍兴、安吉、海宁、诸暨等杭州市域范围以外地区,选择在桐庐、建德、淳安办学的各有一所,高校迁建辐射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难以显现。 三是合作需要更加紧密。杭州市与部属省属在杭高校合作有所侧重,目前已经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杭州师范大学等市属高校关系比较紧密,进展情况相对要好。此外,其他在杭高校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岗位实习、人才培养、论坛合作、志愿服务等方式与杭州市加强联系,给校地协同发展带来实质性提升。 校地协同发展助力城市能级提升 为更好地发挥在杭高校对杭州发展的促进作用,应注重挖掘特色优势,破解制约因素,将在杭高校融入杭州市域统筹拥江发展、“三化融合”创新驱动、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发展大局。 一是建立协同发展大机制。应树立在杭高校首先姓“杭”的理念,共同扛起“杭”字大旗,积极突破分属不同管理层级和大学类型的限制,争取做到政策共享一视同仁、协同发展一体推进。比如,可成立“杭州市校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杭州市各个部门所负责的高校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进行统筹,整体谋划和推进杭州市与在杭高校协同发展。为此应设立实体化办公室,建立校地例会、清单对接、事项推进的常态工作机制,使校地合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下好统筹发展一盘棋。在杭州市域统筹拥江发展的大格局大行动中,高校不应缺席。目前在杭高校出现了新一轮异地校区扩张的趋势和动向,杭州市应及早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市域统筹发展大格局中积极布局高校异地扩建办学项目。下好统筹发展这盘大棋,对杭州市域优化布局和辐射带动具有重大意义,不但可以扩大学校办学用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更新部分专业,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改善高校迁入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地方发展。比如,杭州市可成立工作专班,主动上门,对在杭高校逐一走访、精准对接;同时,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高校分布在小镇、实现“高校与城镇双赢”的成功做法,着眼市域统筹拥江发展,对高校空间进行优化布局,特别是优先选择梅城、富春江镇等钱塘江流域特色小城镇,实质性推进项目落地。 三是打造聚贤用才新高地。杭州市近日出台“人才生态37条”,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打造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辐射全国的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共建杭州。高校是各类人才的集聚地和生发地。在杭高校生活居住着近60万教职员工和在校大学生,占全市总人口的7%左右,并且具有高端化、年轻化、联系广泛的特点,是杭州市发展的重要人才库、智力源。其中,既有浙江大学等专注于高精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又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高职院校等致力于工程师和工匠培养的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既凝聚着分布各地的百万校友资源,又通过各类国际化办学和合作项目广泛联系着国内外人才。在杭高校人才资源的教育水平全部在专科以上,是高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在校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未来建设者,代表着希望,充满着活力,据统计每年有70%左右的本科生选择留在杭州。因此,杭州市各类“人才新政”应把在杭高校作为一个着重点、发力点和撬动点,最大程度激发在杭高校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 四是建好创新发展大生态。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正在谋划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全面打响“数字杭州、双创天堂”的城市品牌。杭州市应加强与高校各类孵化器、科技园、创新中心、公共实训基地等平台的精准对接,以高精尖为导向,开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围绕资金链组织人才链,积极推动人才、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更有效集聚,科技、产业、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更优化配置,努力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环境与创业生态。在杭高校既应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也应围绕杭州城市发展定位,按照“政府+市场、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国际+国内、工作+生活”的要求,积极加入市域、全省、长三角、全国、全球“五圈联动”的新时代追梦创联体,全面融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五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在杭高校每一所大学几乎都集聚着图书馆、博物馆、会议室、体育场、公共实训基地等丰富的文化体育设施和产业平台资源,经常性地开展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学会论坛展览等高端活动,引领社会风尚,关乎民生福祉,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间,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杭州市可在全国率先打响“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品牌,统一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全力推动设施资源共享、项目活动共建,打响共建共享美好生活金名片。 在杭高校聚集着丰富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蕴含着强大的创新能力、人才优势和文化价值,是全面提升杭州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杭州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努力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中,具有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因此,杭州市与在杭高校应携手并进,积极主动对接对标,切实加强联系联姻,努力实现协同发展。 (作者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