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创新发展“好事成双”,珠三角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版图或将迎来改变。 一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这个“省字号”实验室含金量颇高,是广东省第三批仅有的3家省实验室之一,将对标国家实验室,瞄准国际一流;二是占地约186亩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正式开工建设。作为落户惠州的两个“国之重器”的配套项目,该总部区谋划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和高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一批高端创新项目、平台加持下,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角色逐渐凸显。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并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早在2016年,深莞惠就达成协议,着力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今年,东莞提出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为深莞惠联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近日,惠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与广深莞等大科学装置基地开展科技交流和设施共享,支持深圳开展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多名专家学者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下,深莞惠可望在交通、产业、创新等方面加快一体化。惠州拥有两大科学装置和省实验室,可与深圳、东莞等城市深化联动和差异化发展,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产业共建 惠州承接深圳项目逾200个投资超1000亿 在邻近深圳的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洋纳村,总投资20亿元的重点项目——伯恩(淡水)基地项目已经开始投产。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总裁办副主任兼基建发展部经理李林介绍,这是伯恩光学在惠阳投资设立的第4个生产基地。 时间拨回2008年,港资企业伯恩光学从深圳进驻惠州。这样一个举动让其业务持续扩张,在惠阳完成29次增资扩产,累计投资380亿港元,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制造商之一,成为国际品牌手机背后的“隐形冠军”。今年上半年,伯恩实现产值164.09亿元,同比增长7%;进出口58.67亿元,占惠阳全区总量的32.21%。 伯恩光学异军突起,是惠深港产业联动的生动注脚。比亚迪(002594,股吧)、TCL、华星光电、德赛、赢合科技(300457,股吧)、欣旺达(300207,股吧)……一大批企业在深惠之间演绎“双城记”,助推产业共建。 近日,广东省发改委在答复省政协委员刘远程时透露一组数据。2017年以来,惠州市承接深圳市转移招商项目200个以上,投资超过1000亿元。省发改委表示,将积极支持惠州加强与深圳在先进理念、创新经验、政策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对接,主动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引进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惠转化。 实际上,近年来,惠州一直在加强与广深莞港等城市的合作。今年惠州出台的《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及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与广深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探索建设协同发展试验区;探索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科技创新园,重点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方面与香港开展深度合作;探索与东莞谢岗银瓶合作创新区合作共建莞惠先进制造业合作示范区…… 大亚湾畔,港资企业光弘科技(300735,股吧)的车间里,平均每天生产电子产品20万台,带着“香港资本+深圳技术+惠州智造”的印记走向世界。深耕惠州20多年,光弘科技从一家“小作坊”发展为A股上市公司,成为华为、OPPO等“明星企业”的合作厂商。 “惠州是大湾区中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高铁等轨道交通与香港、深圳的对接,惠州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发展空间广阔。”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副主席、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非常看好惠深港产业合作。 在大湾区背景下,惠港合作提速。数据显示,201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记港资企业实有5609家,比2017年末增加724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去年,惠州签订港资项目合同1914宗,大增228.87%,平均每天签约超过5宗…… “惠州市作为承接香港及广深现代产业转移和创新要素溢出的首要近邻和重要腹地,积极吸纳广深港澳等地先进产业、创新要素、高端人才的辐射外溢,促进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市聚集。”省发改委表示,将积极支持惠州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依托仲恺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等重大创新平台,面向港澳引进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 创新协同 “国之重器”助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在大湾区东北端的惠东县黄埠镇,工程车穿梭不停,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的装置区正紧锣密鼓推进建设。这两个“国之重器”建成后,将拥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正国介绍,“两大科学装置”分别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HIAF已于2018年12月开工,CiADS计划今年底开工,预期2025年前后建成运行。 在此基础上,惠州最近又迎来两大利好。 其一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启动建设,由惠州市承建核心实验室,将着力突破先进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卡脖子”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其二是位于惠城区河桥片区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正式开建,先期建设5.2万平方米办公和实验用房,工程批复投资概算4.15亿元,建设周期约一年半。该总部区由广东省和惠州市共同为两大科学装置配套建设,也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核心总部区一期项目核心承载区。 作为深圳的近邻,又拥有两个“国之重器”和一个省实验室,在“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惠州能否扮演重要角色?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向记者表示,这次中央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惠州本身也有大科学装置,可以与深圳联动,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成部分,进行创新资源对接,共同做好科学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曾多次表示,两大科学装置建成后,惠州有望成为珠三角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届时将聚集世界顶级科学家在此工作。 实际上,深莞惠正在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 早在2016年2月,在惠州举行的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签署了《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将发挥深圳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推进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深圳)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中科院(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中科院(惠州)强流离子加速器装置等重大科学工程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经理陈和生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惠州在内,广东将成为国家大科学的新中心。随着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将助推创新研发,还可以与珠三角其他城市联动发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建议,惠州应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优势,吸引更多科技团队入驻。“在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惠州要结合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 胡正国介绍,目前,中科院近物所在广东省政府、惠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和“国际高亮度电子离子研究装置培育项目”,并开展新一代超导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和重离子微孔膜等研发工作,与惠州学院及相关企业的合作也非常紧密。“随着两大科学装置及能源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吸引、培养和集聚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及研发团队,逐步打造惠州国际核科学研究中心。” ■声音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全方位精准对接合作 推进深惠同城一体化 “惠州土地空间广阔,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很大受益者。”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说,看好惠州在大湾区中的发展前景。他表示,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惠州要借助赣深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契机,与深圳、东莞打破行政边界和区域阻隔的壁垒,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密切与香港的对接合作。 陈鸿宇认为,深圳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会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动能外溢也将会更加强烈,更快地带动周边的惠州等城市发展。惠州可以精准做好交通、产业、项目、企业等全方位对接。“不单要推进深惠一体化,还要推进深惠同城,让优质生活圈更加紧密。” 陈鸿宇认为,大湾区东岸城市是重要的发展引擎,香港和深圳的外溢主要是向东。在大湾区中,惠州是被外界看好的城市。惠州紧邻深圳、香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都很好,与深圳的产业互动密切。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惠州的大机遇。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惠州逐步构筑起引资引智引才的吸引力。惠州将成为深圳的首选合作伙伴。 他表示,惠州要明晰自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认识到自己有哪些短板和优势。惠州有区位、空间等不少优势,但也必须跟上深圳、东莞转型升级的步伐。惠州应当以大湾区规划纲要为指引,更多思考怎么抓住这个机遇,在改革营商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下更多功夫。 ■观察眼 惠州要善用广深港资源 正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惠州,需要一流的政府效率、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撑。虽然近年来惠州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开通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等方式,较大程度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营商环境。然而,对比同处大湾区的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营商环境依然可谓是影响惠州创新发展的一大短板。 今年1月,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在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全市各部门各领域要以香港、深圳等先进地区为标杆,每个人都要绷紧“快人一步”的效率意识,打破条条框框、坛坛罐罐,革除积弊、追求卓越,全面汲取全国自贸区解放思想的力度、扩大开放的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同时构建起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系统,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开放新高地。 这种“自我加压”对惠州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实际上,周边城市的不少先进经验值得惠州学习借鉴。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推出“不见面审批”“秒批”等创新举措,大力推行“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广州在出台《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实施营商环境1.0改革的基础上,又推出《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深入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推进十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 除了善于学习借鉴,惠州还应当在引资引智引才、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更好地加强与广深港等城市的对接合作。紧邻广深港,惠州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周边城市的优势。 深圳创新研发实力排在全国前列,广州高校云集、人才汇聚;香港资本雄厚、国际化程度高。惠州应当主动做好精准、深度对接,面向深圳引进科技型企业、创新研发团队、风险投资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惠州落地转化;面向广州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惠州创业就业;面向香港引进资金、项目,并借助其国际化优势,引进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 对惠州的创新发展来说,就是要善于做好“+”的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深圳研发、广州人才、香港资本,推进“惠州智造+深圳研发”“惠州智造+广州人才”“惠州智造+香港资本”等多种模式的深度合作。 策划/统筹:柯鸿海 罗锐 采写:全媒体记者 周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