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在经历了9月份的环比大幅增加后,10月份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回落。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份金融及社融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13亿元,同比少增357亿元。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 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18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470亿元,同比少增167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0亿元,同比少减79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67亿元,同比少减28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24亿元,同比少减74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53亿元,同比多减60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622亿元,同比多9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200亿元,同比多减106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80亿元,同比多4亿元。今年1月份-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4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1万亿元。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回顾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亿元和1383亿元。 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4.56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5.81万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34万亿元,同比增长4.7%。当月净回笼现金734亿元。 对于10月份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双双环比下降,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量不及上月符合季节性规律,但下滑幅度超出普遍预期。这主要源于当月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大幅缩量,反映了上月季末冲量透支本月需求,以及票据监管和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0月份新增贷款分部门来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2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2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87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2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1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1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23亿元。 而10月份社融环比大幅下降,除人民币贷款回落因素外,王青认为,也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较去年提前收官直接相关。当月社融同比少增则主要源于人民币贷款增长乏力,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压缩幅度延续放缓势头,表明上年资管新规带来的冲击正在边际减弱。10月末M2增速与上月持平,M1低位回落,反映实体经济活跃度依然不足,预示四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反弹的概率较小。 “对于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这两个‘非标融资’而言,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下,始终处于‘开正门、堵偏门’的监管严控范畴。但随着‘去杠杆—降杠杆—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基调的转换,对于非标融资也不能‘一刀切’”,昆仑健康保险资产管理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托底经济”的角度出发,适度的非标融资也是合理的。可以看到,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分别少减282亿元和649亿元,基本延续了今年8月份、9月份以来同比改善的局面,不能否认对于基建融资点的正向积极作用。 同时,张玮指出,地方专项债净减少200亿元,较前值减少239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69亿元,这也是10月份社融规模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后看,专项债可能对社融继续形成“拖累”,明年专项债额度年内提前发行仍有必要。 “展望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未现明显缓解背景下,监管层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王青预计,11月20日1年期LPR报价将恢复小幅下行态势,年底前后仍存在降准可能。此外,针对制造业、基建领域,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的定向滴灌政策还会持续发力——四季度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出现延期,但最终缺席的可能性不大。据其判断,年底前M2、社融和信贷增速仍有望走出上行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