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来到深圳,来到前海,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时隔七年,广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如火如荼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表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11月30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珠三角地市、广东省直有关部门、高校、知名企业和广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代表等共300余人在深圳前海共聚一堂,热烈研讨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次研讨会由经济日报社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承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是采取需求侧强力刺激的老办法,还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研讨会上抛出这一问题。 答案不言而喻,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展开,成效明显,如钢铁煤炭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态势得到遏制等。 以广东作为观察样本,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发现,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牢牢抓住了“结构性”这个关键词,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2018年广东高端产业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在全国先进的行列;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1146万户,稳居全国首位;民营经济经济增加值为5.26万亿元,增长7.3%,占GDP达54.1%。 更为根本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全球方案,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王东京说。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被认为是关键。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王一鸣认为,这八个字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根本上,这是要进一步推进深度市场化,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 王东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调结构为何要由市场主导?因为企业家更市场,这实质上是“市场价格”引导企业家调结构。但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是要明确界定产权并依法保护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价格管制,推动形成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打破市场壁垒与行业准入限制,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新时代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确立。这一体系的突出特征是: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而且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依赖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着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更注重矫正和解决政府系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立足于政策性操作,而且更注重制度变革。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认为,近年,广东聚焦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就业创业、民生福祉、生态环保等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与会学者还认为,随着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将更进一步释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资本逻辑带来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证明难以解决,只有回到人民逻辑的轨道上,才能真正加以解决。 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经济建设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而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在研讨会上表示,这个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怎样建设产业体系的重大命题。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对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他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用好倒逼机制和窗口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向研讨会提交的书面发言中也表示,为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我国必须抢抓信息化时代的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终促进传统经济体系转向现代化经济体系。 王一鸣认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新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当前中国具有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已经具备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必备的经济产业基础。 “在拥抱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方面,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我们应该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实现‘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突破。”赵昌文说。 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新动力 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在11月30日的研讨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这是在大变局中新型开放大国的战略选择,并由此形成新型开放大国的全球观。 迟福林认为,当前,高水平开放已经成为牵动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布局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 “在内外环境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是最大改革的时代特征十分突出。为此,要以高水平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310328)。”迟福林说。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叶辅靖看来,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但我们不是为开放而开放,而是让开放服从和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成为对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 叶辅靖表示,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是“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也认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新理念,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之间的深度融合,使“一带一路”成为最能够贴近民意、改善民生、赢得民心的世纪工程。 这不止是中国人自己的评价,在研讨会上,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经济史专家理查德·格里菲斯表示,我们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承担了很多大国责任,“一带一路”倡议一定是中国做出的最明智决策。 李善民结合广东省的开放实践表示,广东高标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全面开放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