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1月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时隔6个月再次回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为54.4%,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为4月份以来的高点,其中,建筑业、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9.6%、53.5%。综合PMI为53.7%,比10月上升1.7个百分点。 三大PMI全部上升,并且上升幅度都较大,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得到一定释放,出现企稳改善迹象。但是单月景气指数的回升能否延续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走势仍需观察。 制造业PMI五大分项指数四升一平,整体回升势头较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回升幅度较大,表明经济增长动能得到改善。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到47.8%,企业补库存意愿改善,但仍然低于荣枯线。考虑到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0.3个百分点到46.4%,表明当前企业补库存意愿仍然较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到50.5%,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从业人员指数为47.3%,与10月持平,是五大分项指数中唯一没有上升的一项,表明当前制造业景气度改善并未带动就业增加。 从生产指数显著上升来看,近期工业生产放缓压力有望缓解。11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比上个月上升1.8个百分点到52.6%,为今年3月以来的高点。近期与工业相关的高频数据显著回升,生产走弱趋势放缓,带动制造业生产预期改善。11月以来重点企业粗钢产量小幅上升,日均粗钢和铁精粉产量略高于上月。高炉开工率整体上升,11月平均值在65.1%左右。高频数据上升与制造业生产指数回升相互印证,表明当前企业生产有所加快。预计近期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小幅回升,持续下行趋势得到一定缓解。 同时,订单类指数明显回升,内外需求疲态有所改善。三大订单指数中,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1.3%、48.8%,分别比上个月上升1.7、1.8个百分点。这表明近期内外需求状况得到改善,内外两大订单指数都有较大幅度回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提前下达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1万亿,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对提振需求预期起到积极作用,带动订单指数改善。巩固汽车消费的多项政策落地,汽车制造业的生产和订单指数都有回升。近期中美谈判取得进展,带动贸易预期有所改善。除了新出口指数上升以外,进口指数也回升了2.9个百分点到49.8%。但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仍然低于荣枯线,进出口状况可能仍然没有显著改善。虽然需求出现阶段性改善,但是在手订单指数为44.9%,与10月持平,表明企业未完成订单数还未明显增多,整体订单需求有待进一步增加。 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仍在下降,仍需警惕工业通缩。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9%、47.3%,分别比上个月下降1.4、0.7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近3个月再次跌入荣枯线以下,出厂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低于荣枯线,供需两端价格都走弱。11月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中有56%的产品价格下降,30%上升,14%基本持平,生产资料价格整体小幅下降。从主要大类生产资料价格看,化工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幅较大,化工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000061,股吧)、煤炭、有色金属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黑色金属、林产品、石油天然气价格小幅上涨,非金属建材价格上涨幅度较明显。因此,预计近期PPI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工业通缩压力仍未解除。 非制造业PMI回升,主因是服务业景气度上升。非制造业PMI回升1.6个百分点到54.4%的较高水平,保持较好的扩张势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从10月的51.4%回升到11月的53.5%,是带动非制造业PMI上升的主要原因。从主要类别来看,批发零售、电信互联网、快递、运输等服务业增长势头较好,是促进服务业景气度回升的主要原因。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从10月60.4%下降到11月的59.6%。由于天气转冷导致建筑施工放缓,对建筑业景气度带来影响。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渐放缓,并且房地产政策未见显著放宽迹象,可能对建筑业预期带来一定影响。但积极政策支持基建投资预期增强,支撑建筑业景气度仍然保持在高位。 PMI回升势头能否持续有待观察,逆周期调节政策仍需延续。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回升,综合PMI上升1.7个百分点到53.7%,表明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得到一定释放。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4%、6.2%、6%,呈逐季下滑0.2个百分点的特点,预计四季度下滑态势可能有所缓解。但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较重,需求走弱态势并未根本性改变,PMI回升势头是否能够延续仍需要观察。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难以反弹回升,预计经济增速走稳,或仍略有下降。面对仍然存在的需求走弱风险,逆周期调节仍需加力提效。 重点降低制造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促进企业生产预期改善。财政政策需要加力提效,2020年可以适度提升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和减税降费力度。货币政策要以扩信用为主,促进实体行业融资状况得到改善,重点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扩大企业实际融资规模。不需要过度释放流动性,仍然需要严控金融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