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身边人提及诈骗话题,年轻人就开始暴走,内心忿忿不平:我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和我聊老年话题?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才是被骗专业户。
据《2021上半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数据显示,90后是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比最高的群体,达到38.4%,其次是00后(30%)和80后(24.2%)。
年轻人拿到的被骗剧本很入戏
“我是年轻人,高学历高认知,骗子怎么可能骗得过我的智商?”
“我穷得连自己都养不活了,骗子来骗我,怕不是瞎吧?”
“天天看新闻,诈骗套路都熟烂于心了,还有反诈APP护体,我骗他差不多。”
在网络诈骗面前,年轻人显得如此自信。那是他们忽略了,在骗子眼里没有老幼男女和学历高低之分。并且,骗子已经从广撒网模式进化到定制“剧本杀”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结合时下热点和真实情境,创作出不同的诈骗沉浸式剧本,让男女老少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定制化脚本。
一般属于年轻人的定制剧本是:你想网络交友,骗子把“杀猪盘”包装成网络真爱;你去打个疫苗,骗子想跟你谈个恋爱;你刚网购完没两天,骗子就说丢件了,返你双倍赔偿;你想炒鞋投资,骗子手握限量珍藏款却永不发货;你想炒股买币,骗子就做专业导师,伪造以假乱真的交易平台;你想卖游戏账户,骗子就让你充钱解冻;你想贷款救急,骗子帮你借到只剩下一张身份证…….
在这些花式招数下,如果你还没上当,不是你聪明或是没被骗子看上,而是属于你的独家剧本还在定制路上。
看来骗子比你更了解你
看完被骗的“剧本杀”,估计大多数年轻人都笑不出来了。原来不是骗子不讲武德老少通骗,而是他们太走心,我们却不够上心。他们堪称年轻人的心理捕手,妥妥拿捏了年轻人的以下心理,让年轻人很难在迷雾中保持清醒。
发财心切: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年轻人就在为“搞钱”焦虑,从自食其力到结婚生子,再到父母养老、子女教育……每一步都离不开钱,只想搞钱成为他们的行动纲领,骗子由此催生了很多赚快钱的陷阱。
孤独求爱:这一代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996式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让他们迷茫到底该去哪儿认识异性谈婚论嫁。当他们以网络为社交工具,却又落入了“你把他当宝贝,他却把你当猪喂”的圈套。
涉世未深:年轻人涉世未深经历有限,很容易轻信他人,对领导充满敬畏,对专家、占卜师深信不疑,对陌生人善意满满,给了骗子很多可乘之机。
搞钱不易,更要守好钱袋子
骗子为什么对我们的心理如此了如指掌?因为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年轻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网络上留下了痕迹,个人姓名、身份证、家庭关系、密码、消费习惯等隐私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上“裸奔”。当骗子获取了这些隐私信息,就能伪装成认识你的人或是包装成让你信任的人,捕捞你入网了。
因此,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是预防诈骗的关键:
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尽量别“蹭网”,公共场所的未知WiFi一定不要链接;在网站注册账号时,只填带*号的必填项,尽量提供最少的信息;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和链接;给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
当我们发现个人信息出现泄漏,除了在原网站上要求删除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阅自己的信息还在哪些地方存在(不一定是快照,也可能是其他网站)。如果防不胜防,骗子仍找上门来,我们正确的应对方式是:
不要轻信,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因贪小利而受骗子的诱惑,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马上进行举报,可拨打官网客服电话、当地派出所电话或110报警电话,向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或举报。
搞钱不易,还被骗走就太悲惨了。但被骗,只是年轻人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生活中,疫情、投资、疾病、意外等都能轻易危及年轻人的财务安全。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这点,开始懂得用保险防御风险,如配备平安养老险安心福·意外保险,保额最高260万,涵盖工作生活及出行中各类意外伤害风险,可有效降低因遭遇意外伤害而带来的损失。
点击下图,立即投保
骗子总在近处洞悉着我们,伺机而动。识别他们,拆解他们的套路,也是搞钱路上的必修课。毕竟搞钱太难,被骗钱太容易,千万不能上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