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拜”是一种传统的婚姻旧俗,意指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如新郎不能按时赶上婚期,男家便用公鸡行拜堂礼。六十六团退休老人谢荣来和张玉英两位老人就是在这种婚姻旧俗下举办了他们的婚礼,但他们的爱情却如同一坛醇厚的老酒,历久弥香。60年,他们携手走过,今年迎来了幸福的钻石婚。
这事,还得从谢荣来说起。谢荣来,生于1942年,今年已是72岁高龄,老家在甘肃天水甘谷县八粒弯乡谢家沟村。时年12岁的谢荣来正在上小学三年级,
写字楼供大于求难迎缓解 下半年开工量保持高位 父母为他订了一门婚事,女方是离他们村10公里路的张家坪大队四方庄小队的张玉英,比谢荣来小一岁,今年71岁。“我一直都欠她一个婚礼” 初见两位老人,年过七旬的他们依然精神矍铄,步伐稳健,“生活规律、心情舒畅”是他们保持健康的唯一秘诀。
订婚后两人也没见过面,两年后,谢荣来就离家到30公里以外的钢铁运输公司打工以维持生计,后又辗转到武山县当过管理员、到甘肃引洮水利工程处干过中队长。17岁时,谢荣来正在引洮水利工程处工作,家里父母捎信来让他回家成亲,由于工作繁忙、离家又远,谢荣来没有及时赶回家。婚期在即,家人迫不得已,就采用当地婚姻旧俗,以公鸡代替新郎拜堂,完成婚礼。
一直没有见过新郎官的张玉英,由于事先了解过谢荣来的为人,也就安心在谢荣来家住了下来,每天到农业社干活挣工分,由于谢荣来在家中是男孩中的老大,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伺候公婆、照顾弟妹也成为张玉英每天的责任。张玉英说:“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只能靠着书信联系,不像现在年轻人还可以打电话、上网。当时结婚只图人好,在一起就会一辈子在一起。”
直到1962年,谢荣来20岁那年,才回到家中,结束了分离两地的生活。1964年初,谢荣来踏上了赴新疆的路程,一路从石河子来到当时的五零农场(即现在的六十六团),谢荣来的姐姐当时嫁入五零农场,他来到姐姐家,在看到新疆这种过集体生活,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新疆抛洒汗水的火热激情时,谢荣来就决定留在新疆,当时,被分在了建工连工作。一年以后,调到团场煤矿工作,分了一间房子,谢荣来说:“这可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是带拱形的砖房。”有了房子后,谢荣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捎信让老家来的人把媳妇张玉英接来。至此,两位老人就再也没有分开过,一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谢荣来说,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主要是因为两人相互信任。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脾气都不好,个性也很强,但是时间长了棱角自然就磨圆了,虽然吵架拌嘴不可避免,但都是一心一意为家。
谢荣来家是祖传木工手艺,父亲就是从事木工工作,到了新疆以后,谢荣来也一直是从事木工工作。在闲暇时间,谢荣来自己精心制作了床、立柜、五斗橱、写字台、凳子等家具,为小家庭里添置了很多生活必须品。
“少时夫妻老来伴”,这句话在谢荣来老人和张玉英老人的婚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退休后,老两口和儿女们分开居住,冬天住在团场的保障性住房西毛社区里,夏季就住在平房,在院子里种点菜,养养鸡,他俩怡然自得地过着悠然的生活。谢荣来爱好书法,收集石头、根雕,退休以后,谢荣来有了更多时间,他每天都要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练习书法,用不多的退休工资购买笔墨、纸张,参加团场老年书法协会的活动,谢荣来的书法还多次获得过国家级、兵团级的各类奖项,每逢团场、师里举办书法展,谢荣来的书法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大型书画展,他的作品不仅入展,而且主办方还邀请他到湖南和北京参加会展,参观了当地名胜。张玉英为了支持老伴的爱好,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谢荣来老人的书法室。张玉英说:“他呀,就喜欢捣鼓他的那些东西,不爱干家务,有时候我就抱怨抱怨,还吵吵嘴。”可是,张玉英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丈夫的兴趣爱好,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张玉英喜欢运动,每天晚上准时要到团部广场跳健身操,老伴谢荣来就陪着老伴到广场去,等张玉英跳完操,再一起回到家中,从不间断。张玉英说;“自己爱跳舞,老伴儿爱书法,对方性格较冲动,自己性格温和,两人性格刚好互补,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日子过得平凡而默契。”结婚60年来,谢荣来和张玉英的生活因为有着彼此的守护而变得平淡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