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网8月7日电 (通讯员 罗红伟)通渭温泉,古称汤池河、申泉、神泉。位于通渭县城以西九公里处,热水泉及热水孔呈西北向展开,延续1500多米,空气清爽景色秀丽。
昔日通渭知县屠旭写《温泉志》曾记:“闻县城二十里有温泉蔫,公余,身亲诣之,惟有源泉混混,自然成泽,视若沸汤,无少横溢。不分盛暑严寒,风晨夕月,雾霭接天,蓬蓬如釜上气。凡所谓青囊秘术,龙府仙方,屡药之不效者,来此夙夜迟早被濯,无不回春”。又记:“多年疾病,入池久汗出康复”,于是就有了“神泉”之称。
说到通渭温泉,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不知写下了多少吟咏诗篇。明朝成化年间,通渭籍进士王瓒就写过吟咏家乡温泉的诗句:“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和气氤氲沸焰沦,不容霜雪近游人。涧边绿草迎风舞,别是人世一洞春。”清朝时任通渭知县顾竟成是这样描述通渭温泉的。原甘肃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元鸿仁在《正名温泉》这首诗中更是赞颂了通渭温泉的医疗价值:“有名谷地祖先岔,当因药圣生此间。遍踏平襄众河山,此类汤池乃药泉。”
曩昔,这里破落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温泉才获得了新生。如今温泉有了自己的规模和特色,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县城通往温泉,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星罗棋布的泉室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恰似世外桃源。山坡上挺拔葱翠的松柏在迎接前来的客人,漫山遍野的各类野花争奇斗艳,引得数不清的蜂蝶上下翻飞,在那通渭人家悠扬的旋律中,旅客在画境中尽亨山光水色。
关于神泉有很多的传说。相传,上古时代,通渭曾数年连旱,树枯地裂,民生凋敝,疾病横生。苍生敬香祭神,乞求天降甘雨。怎料天宫的司雨之神贪财心切,勾结雷公电母乘隙欺诈勒索,不降点雨。眼看乡亲们饱受饥渴和病痛磨难,有个叫申义的老叟便站了出来,决心以残年之力开山挖泉,拯救黎民苍生。申义老叟的滴滴热汗击土穿石,最后汇成一股甘甜的清泉,人民由此获救。从此,这股泉水常流不竭,润泽生民。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申义老叟,给泉水起名“申泉”,后来便说成是“神泉”。
又一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为寻济世之良药、医病之百草,足踪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路寻访来到通渭温泉,竟对此地“泉在山涧流,鹿在林中游,百鸟空中飞、樵夫画中行”的美景留恋忘返,便在泉边搭起茅屋,住了下來。在四周采草药用山泉水泡制灵丹妙药,并把制成的灵丹妙药撒入“申泉”,泉水汩汩泛起热气,世人饮用后,百病尽除,神清气爽。
上面说的只是传说,可温泉确实有治病调养的功能,据地质鉴定,通渭温泉水温53℃,200米深处恒定水温达到113℃之高,属高热矿泉,泉水含有铁、钙、钾、镁、硼酸等十多种特有的高浓度化学成分。因为泉水能洁净皮肤脂类物质,浴后具有一种滑腻的快感,同时高温泉水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改善人体机能,尤其是对各类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病有特殊的疗效。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本优势,发展地方经济,通渭县委县县政府打出了“举红色旅游旗,打温泉休闲牌,兴通渭农家乐”的文旅活县战略。在温泉病院的基础上扩建温泉疗养院和其他配套设施,绿化美化周围环境。当地人们还发展珍稀鱼类的养殖,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通渭温泉,陇上神泉。以她卓越的风姿、特殊的功效引来了省内外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参观、疗养、休闲,人们称颂着她的神奇、秀美,把她视为陇上一颗灿烂的明珠。随着社会的发展,温泉这颗美丽的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