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媒体对36氪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上宏力能源项目“涉嫌欺诈”进行了报道,引发多方关注。36氪则否认了这一指控,称正在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此事并非个案。事实上,作为“双创”助推器,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俗称“股权众筹平台”)因其“去中介化”的特点,能够帮助创业者更高效找到资金和资源,从而得以快速崛起。但由于监管迟迟没有到位,加上投资者的预期错配,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股权众筹行业专家杨东就表示,“股权众筹模式是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条途径的有效性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现行法规制度能否在控制股权众筹模式法律风险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众筹平台问题频发监管缺位
事实上,股权众筹平台在运行一年多以后,问题已频频爆发,法律障碍可能是股权众筹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按照当前法律法规,参与到股权众筹中的企业和投资者利益尚不能得到认可和保护,甚至可能触及法律红线。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不能网上直接买卖股权;不能出售标准化、份额化的股票;募资对象不能超过200人。
为了避免上述法律风险,当前股权众筹平台大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配套政策迟迟不到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平台的成本,降低了融资效率,成为全行业快速发展的负担之一。
股权众筹平台的制度缺陷还存在市场运营方面。主要表现在平台权责模糊,信息披露不明,缺乏统一规范。作为连接投资者和项目方的众筹平台,某种程度上起到的作用与证券公司颇为类似,但是相较于严格明确的证券监管市场,股权众筹平台则似乎还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股权众筹平台缺乏一个健全的信用审核机制。身为平台本应对项目资料的审核起到把关人作用,但是全行业对平台风控、尽调团队配置并无硬性要求,只能依靠平台自律。由于对项目方的资产评估和尽职调查等耗费成本较大,考虑到风险收益比,不同平台对此投入力度良莠不齐。像36氪这样的平台,已经算是行业翘楚,仍难以完全杜绝这类问题出现,其它的平台,就更可想而知了。
今年5月2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出席在京召开的2016金融街论坛。在会上,方星海表示,证监会将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重点研判当前市场形势和风险隐患,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规范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
众筹项目的运营实施是一个长线流程。有的平台尽管配置了严格风控和尽调团队,对项目进行了审查,但仍难阻挡项目方后期烂尾、造假甚至欺诈事件的发生。
2014年底,京东众筹平台上,大可乐项目声称投资者只要花费千余元就能免费获得一台高配手机。众筹完成后,大可乐手机竟在九个月后面临破产清算,投资者最终没能实现最初的回报。
2015年10月,人人投平台上线瑞红珠宝项目,众筹成功后,公司过了合同约定盈亏平衡时间仍然亏损,项目方不履行合同约定,拒绝投资人回购股份,投资人投诉无门。
这些案例也让行业认识到,亟需监管的从制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对平台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推介、沟通、运营管理、道德风险等进行界定,此外,还应对股权众筹模式的设计进行论证,包括前端环节设计,对投资后项目跟踪及退出问题等进行系统考量。
投资者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投资者风险教育活动和知识普及力度参次不齐;在这个方面,无论是股权众筹平台,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全行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机制,亦无监管层对此进行统一引导。众筹平台对企业运营状况的信息披露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信息披露不透明或不完善,一旦发生纠纷,平台都可能面临来自投资者“虚假宣传”的斥责。
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权利的维护,需由相关部门牵头,确立行业规范,明确界定股权众筹平台权责,避免维权无门现象发生。考虑为全行业建立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平台信用档案、融资者资料库和诚信档案,公开发布。甚至对信用不达标平台加以处罚,对失信法人、自然人和组织建立黑名单,并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切实提高欺诈成本,减少欺诈行为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