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滴滴出行的的柳青说:未来私家汽车大规模的消失,而有打车出行将成为常态。她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很简单:现在用车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买车会大规模提高生活成本;同时,她认为,现在道路越来越拥堵,驾驶很难成为享受。
如果,她是汽车行业,而说出这样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她对汽车的知识理解太少了;但如果她是为了提高滴滴打车的用户数量而发表的观点,或许也能够理解。毕竟,当私家车多的时候,滴滴打车的用户数量肯定会打规模的减少。但无论如何,以个人目的而可以营造所谓的需求,或扩大所谓的需求,我个人不认为最终可以成功。
私家车也好,打车也吧,公交也好,地铁也好,都是一种有效的交通工具,在我们出行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私家车让我们有了私密空间和生活享受;打车出行有效了弥补了公共交通不足;而公交不但直通到家,还大规模了降低了出行成本;地铁不但在时间上确保了我们的出行,成本上也很合理。各有优势,各取所需,这就是市场经济,每一个存在都有它合理的理由。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买车和用车成本确实比较高,同样的汽车,国外价格可能不到我们的一半,同样的用车,我们可能多于别人几倍,但是,这些并不是私家车本身的问题,而是汽车行业,汽车后市场行业发展的阶段问题,中国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我们汽车工业起步比较晚,行业本身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现在国产品牌汽车开始上升,而且价格大规模的下降,便宜的不到十万,质量越来越稳定,去年开始,豪车价格也大规模的下降,甚至有些车型下降超过百万,这本身就是进步,本身就已经在规模下降,我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下降空间。
汽车后市场也一样,从07年开始,陆续有大量的新模式,新创业公司出来,特别是去年开始,许多的创业公司陆续爆发,如汽车全生活平台的:凯路登;专业上门保养的:卡拉丁,E保养;快修快保的:驰加,典典养车;专业钣喷的:有一手,大师钣喷;还有产品类的整合平台:中驰车福,诸葛修车,淘气档口;保险类的有:保多多等;这些都是希望,都是市场规模化,合理化,优化的开始,我相信:这些公司的兴起,必将改变目前市场上的零散局面,推动市场的整合,最终有效的降低用车成本,养车成本,柳青提出的用车成本过高,可能只是一个临时定义。
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买车,首先考虑的不是成本问题,而是汽车带来的美好生活,私密空间。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下班后,天空微微下着雨,你一个人打开音乐,或电台,慢悠悠的行驶在空寂的街头,甚至很多时候,你很期待红绿灯,因为,你又有理由一个人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多带几分钟 。停车,慢慢开入车库的时候,你没有急着打开车门,而是什么都不想,静静的发呆几分钟,因为只有这里,你才属于你自己,不是领导,不是父亲,不是儿子,不是老公,也不是员工,可以什么都不是,就是自己,那个灵魂归位的自己。这个汽车带来的专属世界,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更多时候,周末或节假日来临,你带着情人,爱人,家人,朋友,去一个深山,去一个小溪,去一个家度假酒店,去一个农家乐,去一个古村,去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地方,感受自然美,感受情人,家人,爱人,朋友一起的快乐,你不需要任何一个多余的人,只是你贴心的人,不怕车弄坏了,也不怕车弄不干净了,车是一个工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摆布,听从你命令的伴侣。这个时候,车不只是出行,而是生活好伙伴。
我们容易基于自己的想象或公司而判断整体行业,但是,市场可以你优化,很难被完全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基于自己的利益而创造一个全新的用户需求,不过,用户往往比我们更知道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去引导,但不能抹杀用户自己的追求。滴滴出行通过互联网带来了打车的便利,身为用户,许多人会感激你,会享受你的服务,但我相信用户更愿意自己去选择,而不喜欢被把持。
有许多人喜欢把中国和国外市场比较,一比较,就会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理解任何一个国家或市场的发展阶段,尊重发展的过程,我们用了30年走完了别人100年走的路,本身就是卓越。也有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可以改变一切,但无论互联网工具论也好,互联网思维论也吧,互联网的主题一定是人,互联网的服务需求主体一定是人,我们需要尊重用户,尊重用户的选择,尊重用户自己生活所需。
冷静的分析,我感觉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临近大发展的时候,今天,中国有超过两亿汽车,而且每年快速上升,私家车成为了许多人结婚或生活必备。而当下,我们的汽车服务确实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我坚信: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公司出来,如钣喷有有一手;保养有卡拉丁;快修有典典养车;轮胎有驰加;车主生活平台有凯路登;配件有中驰车福,这些专业类公司的出现,必将推动整体行业的上升,将来更多的人愿意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而滴滴打车,会成为差旅的首选,地铁会成为上下班的首选,高铁会成为中长度途出行的必选,各有所长,各取所需,共旺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