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往往存在两种偏见,而科学的研究证据是消除偏见的良方。”在9月4日召开的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张俊华教授提出,“中医药行业越是发展,高质量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的证据就越来越重要”。
当前,慢病成为全球主要疾病负担。对于慢病防治中医药有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复方治疗、非药物疗法、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等,符合以“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先进医学理念。需求的增长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工业产值约占我国医药工业产值的1/3,中药大健康产业已超过2万亿元;2017年中药产品出口额超过36亿美元。
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对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的质疑不断,主要表现为两种偏见,一种是鼓吹者片面强调中药来源于天然,是绿色疗法,没有毒副作用,误导公众;反对者则过分夸大问题,把不正确和非法使用导致的安全问题归结到中药上,这是对中药安全性的偏见。另一种是拥护者过多强调悠久的历史和经验,认为中医药没必要开展现代科学研究;反对者则认为中医药没有现代研究证据,否定中医药的临床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WHO)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一次传统医学大会上曾为传统医药鸣不平,因为“传统医学满足了人们很多需求,却得了个坏名声”。究其原因,是传统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的欠缺。
“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伟大宝库,关键是临床价值;而用科学研究数据阐明中医药的优势和价值,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根基,循证医学可以提供方法学支撑”。据张俊华介绍,循证医学提倡临床医疗决策需要在最佳研究证据基础上,结合医生经验和患者意愿来制定,强调以证据为基础,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的诊疗新模式。循证医学的贡献在于弥补以往经验医学模式的不足,推动错误的或“弊大于利”的治疗方法的淘汰,让“利大于弊”的疗法得到推广,不仅使患者获益,也有助于减少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
记者了解到,张俊华提出了循证中医药学的理念,就是借鉴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评价、 生产、转化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证据,揭示中医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指南、路径和卫生决策制定的一门应用学科。他带领的团队已经举办了两届循证中医药学国际会议。循证中医药学发展任务是,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为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为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遴选及中医药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开展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形成中医药疗效证据链;开展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支撑;通过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为高质量证据生产提供方法学保障;开展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形成方法、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共享等。
使用药物治疗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科学、规范的药物疗效评价仅有几十年,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是我国医疗实践的显著特点,也是循证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立足点。张俊华介绍,近10年来循证中医药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系统评价/Meta 分析为主的二次研究广泛开展;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长;以真实世界研究为主的安全性评价得到发展;以质量控制为主的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以报告规范为主的国际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诊疗规范为主的标准化研究不断加强;以复合型和跨学科合作为特征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医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断增加;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升,一批中成药大品种成长涌现。
循证医学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快速处理海量健康和医学相关信息,生产复杂问题综合干预证据的创新方法学、标准、规范、流程、决策建议和实践指南;必须在能够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与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分析利用新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证据的优质高效生产、存储、共享和及时转化应用和持续改进。中国循证医学奠基人李幼平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一致认为指出,“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信息技术结合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标志着循证医学进入新时代”。
据悉,为回顾20余年来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成效,展望未来循证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以“循证医学的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第三届循证中医药学国际论坛和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健康管理论坛,将于今年10月11-13日在天津召开。大会主办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将联合发布“循证医学发展天津宣言”和“中成药临床有效性证据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