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减税降费、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提振了市场信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上升。 中国经济下行态势趋缓,制造业PMI多个分项指标出现了积极的信号。 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这是近四个月来首现回升。 7月,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2.1%和49.8%,分别比上月回升0.8和0.2个百分点,均为四个月以来的首度回升,尤其是生产指数高于上半年均值0.7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采购量指数(50.4%)重回扩张区间。 尽管新订单、在手订单指数略有回升,但仍处荣枯线下;7月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比为47.7%,处于较高水平;处于收缩区间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反映外需面临不小压力,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经济最突出的问题。 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上升1.7和1.5个百分点,前者再度进入扩张区间,并有可能抬高中下游企业的成本,挤压后者的利润空间。 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回升是7月制造业PMI回升的主要动力:大型企业PMI为50.7%,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而中、小型企业PMI为48.7%和48.2%,分别比上月下降0.4和0.1个百分点。 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近期多地受高温、暴雨等因素影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有所放缓。7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1%,比上月微升了0.1个百分点。 供需两侧扭转下行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7月制造业PMI指数小幅提高,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持续回落态势,反映中国经济下行态势趋缓。 他指出,单月的回升还无法构成对趋势性走势的判断,制造业PMI指数仍在荣枯线以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容低估,回稳基础仍需巩固。不过7月多个分项指标出现了回暖迹象。 13个分项指标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相较上月均出现了0.2至1.7个百分点的上升;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则出现了0.1至1.1个百分点的回落。 张立群表示,7月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指数均有小幅提高,反映市场需求略有好转;受此影响,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对未来生产预期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等均有提高,这表明在市场需求有所趋稳的背景下,企业的信心有一定的恢复,生产经营活动也趋向活跃。 “综合看,受市场需求变化拉动,生产经营活动出现恢复迹象,表明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开始显现。”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7月制造业生产扩张加快,市场需求有所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2.1%和49.8%,分别比上月回升0.8和0.2个百分点,均为4个月以来的首度回升,尤其是生产指数高于上半年均值0.7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采购量指数重回扩张区间,为50.4%。 7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6%,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由于预期良好,企业相应增加了原材料采购和消耗,采购量指数为50.4%,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较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赵庆河指出,二季度以来减税降费、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提振了市场信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上升。 他介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7月12个行业的PMI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3个,其中烟草、造纸印刷、医药、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位于51.0%以上,行业呈现较快扩张。 近半数企业反映订单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需求较去年同期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调查数据显示,7月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比为47.7%,处于较高水平。 工信部赛迪智库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7月受国内外需求改善、南方洪灾后重建等因素的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加快,自3月份以来,生产指数一直处于扩张区间;相对而言,需求侧的新订单指数则更为疲弱,自5月份以来一直在荣枯线之下。 她指出,生产与新订单表现不一,一方面是因为在PMI中在手订单自4月份以来持续回升,因此部分生产在新订单收缩时能继续扩张,另一方面,是因为产成品库存在二季度也有所上升。 张立群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均处于荣枯线以下,说明现在的市场需求还是不景气,企业的销售压力较大,手里拿的订单也不多。整体需求不足影响企业生产,是最突出的问题。 张亚丽指出,需求不足与今年的投资、消费乏力直接相关,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制造业投资一直处于低位徘徊态势,消费数据也回落至个位数,汽车、3C等大类工业品消费持续疲弱。 另一方面,她表示,外需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冲击。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但环比均回升0.6个百分点至46.9%和47.4%。 张亚丽表示,7月中美重启贸易谈判,暂停了关税升级,进出口指数同步有所回升,但这属于小幅的波动性改善,还没有构成整体上趋势的好转。在全球经济与贸易放缓、贸易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外需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下半年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张亚丽认为,下半年中国有可能在稳投资、稳消费方面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以提振国内的有效需求。 原材料购进价格再度扩张 7月的价格指数也双双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0.7%和46.9%,分别比上月上升1.7和1.5个百分点。 其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6月失守荣枯线后再次进入扩张区间,而出厂价格指数则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张立群认为,价格类指数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出现了边际改善。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7月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中有40%的产品价格下降,44%上升,16%基本持平,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种类增多,但整体涨势较弱。 “二季度以来PPI持续下降,存在阶段性工业通缩的风险。当前制造业供需两端价格指数回升,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走稳,有助于缓解工业通缩压力。”他表示。 张亚丽指出,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在大环境上是由于近年来以去产能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原材料行业的供需关系,带动相关行业价格进入上涨周期;从短期看,由于巴西矿难事件的不断发酵,上半年以来铁矿石的价格持续攀升。 她指出,在出厂价格仍处收缩区间前提下,应当注意进入扩张区间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抬高中下游企业的成本,挤压后者的利润空间,正如去年那样。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7%,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PMI为48.7%和48.2%,分别比上月回落0.4和0.1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指出,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回升是7月制造业供需回升的主要动力,当月大型企业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上升1.5、0.4和1个百分点,达到53.5%、51.1%、48.1%。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月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指数为51.1%和49.6%,新订单指数为49%和47.2%,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4.9%和44.1%,均大幅低于大型企业,处于收缩区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大型企业在上游行业更为集中,其效益改善相对明显;另一方面,在基建等逆周期稳增长项目中,也大都是由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来推动的。 文韬强调,当前的PMI需要关注三个问题。其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态势仍然显弱,需要继续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其二是装备制造业PMI走势较弱,本月装备制造业PMI为49.2%,低于制造业PMI整体水平0.5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2.8个百分点。 其三是企业成本压力增加,效益承压。本月部分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升,相关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肉类价格大幅上升,企业原材料支出明显增加。但出厂价格指数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企业效益空间承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