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全省60%城镇就业岗位,容纳90%新增就业 9月10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委依法治省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委政法委、省委统战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四川省统筹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夯实治蜀兴川法治根基取得的成绩作了介绍。 ■本报记者杨成万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四川围绕治蜀兴川整体战略,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了《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其中《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是预算审查监督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另一方面,着眼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了《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年)》,印发了《四川省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四川深入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出台了《四川省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方案》,推进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四川省有关部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西部法律服务中心,研发法律服务共享平台“丝法通”APP,为四川走出去企业提供精准涉外法律服务。开展农民工讨薪维权法律援助专项活动,办理案件7469件,为农民工挽回损失1.2亿元。 四川自贸区条例正式施行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2019年7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四川省首部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冠名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条例》与外商投资法紧密衔接,力求把握外商投资法价值导向,规定自贸试验区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外商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政策措施,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 《条例》鼓励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自贸试验区应当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在科学考评基础上的免责问责机制。 《条例》及时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和重要成果,将“多式联运一单制”“行政审批小时清单制”“推进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新模式”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改革成果在条文中加以体现。 自贸试验区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互联互通,加强制度对接,开展产业协同,打造多元化合作平台。 坚定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70年来,四川深入开展经济统战,非公经济“两个健康”更加显著。省委坚定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先后出台多个文件,采取多项措施,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发布四川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全省各市州营商环境指数,促进全省非公经济稳定增长。 截至2018年底,四川民营经济主体达到545.25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2%,民营经济税收占比达50%以上,提供了全省60%的城镇就业岗位,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 四川积极开展以“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举办“四川民营企业庆祝改革开放40年盛会”“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组织民营企业家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重走凉山扶贫路”活动、“万企帮万村”及四川藏区“千企帮千村”行动,民营企业、侨资企业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有7.5万多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参与脱贫攻坚,6380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与6142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施帮扶项目12020个,结对投入资金173.1亿元,帮扶贫困群众80.7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