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2017 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 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向来广受关注,而本次会议的规格又明显高于以往,内容有高度的战略指向,将金融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把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身处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位,也将迎来拐点式的变革。
在所有的资产类别中,房地产是最容易加杠杆的,也是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原因简单,房地产是最优质的抵押品,抵押价值为杠杆提供了天然的安全保障。也正因为如此,以房地产抵押价值为基础的债务杠杆迅速扩张。金融体系扩张创造的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按揭、开发、投资等领域, 金融体系和房地产绑在一块,整个系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特别是在实体经济转型之际,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之下,金融体系的过快扩张,会导致金融风险的聚集。
房地产,作为资产有较高的投资门槛,因此缺乏流动性,并不像股票那样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充分流通和交易,可以取得较为有效的市场定价。 房地产的价值,往往只能凭借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估值理论和评估师的经验,来给出一个评估价值,以此作为真实价值的参考。估值,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信息充分条件下的, 对资产价值的判断。因为信息充分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绝对的内在价值, 只存在于上帝视角中。作为资产评估机构,即便是专业和敬业,总要面对信息的不全面和主观性问题。更何况, 资产评估机构良莠不齐,给房地产客观价值的评定,带来难度。
而在本次金融会议中明确提出了 “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 除了有助于收缩杠杆,降低经济的系统风险之外,也促进房地产估值逻辑回归本源:从抵押价值到投资价值的转变。房地产根据其用途不同,价值评估的逻辑亦有不同。作为抵押用途和投资用途,对应的估值逻辑即有所不同。投资价值是以投资为目的的价值判定,考虑的不仅是现状价值,更是未来的成长空间和预期回报。投资价值的核心要素是房地产的收益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换言之,并不是有房子能抵押就有价值,而有内容、有收益,才是投资价值的基础。在金融去杠杆的趋势之下,房地产这一大类资产也将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从重视抵押价值,回归到资产价值的本源:投资价值。
金融方式之变:间接金融走向直接金融。国内的地产金融,向来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金融,这是因为过去的房地产业是以住宅为主的增量开发,高利润和快速周转是开发商的主要商业模式,在此之下,企业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是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而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在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金融,只存在于少数的大型房企中。
直接金融的标准化程度高,有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的分散,但作为公开市场的产品,对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有很高的要求,将绝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而近几年兴起的资产证券化,引领了直接金融之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成长,证券化是在去杠杆还是加杠杆的争论再次浮出水面。
商业模式之变:从“开发商” 到“地产基金”。过去二十年,是国内房地产行业大发展的时代,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之下,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这个进程中,开发商和类金融机构,承担起最核心的角色, 地产基金只是在开发商融资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性的、配合性的甚至是通道性的角色,充其量是黄金时代的注脚。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随着经济和产业转型,发生深刻的变化,最核心的一点是:房地产从增量时代, 走向了存量时代。存量资产的价值链包含以下四个阶段:开发建造、孵化培育、存续增值和重组整合。而当整个市场从增量走向存量的时候,必然会诞生出专业的地产基金类资产管理机构,承载市场容量,通过专业化和资产流动化,完成市场的洗牌与重组。
在房地产行业从增量开发进入到存量管理,人口结构和城镇化进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或面临两大调整的叠加冲击: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和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中国的地产金融模式,或许会迎来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影子银行的落幕和地产大资管的崛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基金面临重要的转型与契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