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德国总理默克尔离自己的第四任期又近了一步。9月3日晚的电视竞选辩论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默克尔与主要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总理候选人马丁·舒尔茨的对战没太费劲就赢得了胜利。通过向叙利亚难民敞开欧洲大门,默克尔虽饱受国内政治压力,但也收获了年轻一代的认可。而德国稳扎稳打的经济更是成为默克尔连任最硬的底牌。
“最佳辩论”
距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仅剩3周,首都柏林举行选前惟一一次电视辩论。辩论双方分别为德国最有可能竞争总理一职的两位党派领袖: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默克尔对阵社会民主党主席舒尔茨。据德国媒体预计,约3000万人收看了这次辩论,占有效选民的近一半。这其中,可能有700万选民会以辩论为基础决定向谁投票。
对默克尔而言,这是一次“守成”战。在8月最后一周开展的大多数民调中,她领导的基民盟都有近40%的支持率,远高于社民党的25%左右。对舒尔茨而言,这是一次“阻击战”。社民党今年接连三次在州议会选举中败北,支持率也持续走低。德国媒体直言,电视辩论是舒尔茨的“最后机会”。
这场辩论很多时间集中于移民议题。默克尔因为对外来移民和难民保持开放态度备受国内右翼阵营抨击。属于中左翼阵营的舒尔茨在难民问题上的总原则和默克尔分歧并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主任杨解朴认为,这场辩论总体感觉对抗性不是很强,状态比较温和。用德国媒体的话来说,辩论中“角斗”气息很少,更像是“二重唱”或“问答游戏”。
经济底牌
舒尔茨在竞选中强调“社会公平”,3日晚也试图聚焦于这个议题,谈失业率和贫困人群,但也被默克尔轻松击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田德文说,除去舒尔茨在从政经验和竞选纲领方面的缺陷,最重要的原因是默克尔2005年当选总理以来,德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多数德国人认可她的执政成绩。
亮眼的经济数据为默克尔提供了反驳的炮弹:她开始第一个总理任期时,有500万德国人失业,如今只剩250万,足足少了一半。至于社会保障问题,德国今天的社保政策,正是基于社民党总理施罗德执政时推出的“哈茨4”救济金改革。
根据欧盟官方统计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指数,以当年欧盟28国平均值为100的话,德国2005年为124,2016年为123,而同期法国则从111下降到105,英国从117下降到108。也就是说,这12年中德国经济增幅一直高于欧盟其他主要国家。
与欧洲其他大国相比,德国经济不仅总量最大,而且开放度更高。根据欧盟统计,2005年德国出口有64.6%是欧盟内贸易,而201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8.6%,降幅达到6%。法国同期从63.6%下降到59.4%,降幅为4.2%。
田德文说,按照德国著名学者弗里茨·沙普夫的分析,德国经济长期一枝独秀的原因是欧元区建设极大地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默克尔执政成功的要诀是在欧洲经济格局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顺势而为,“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包括克服阻力坚定推进国内改革,在欧债危机中对身受求援的欧元区重债国毫不手软。
“默克尔的三届任期执政符合德国人习惯,并没有打出什么怪牌,经济向好社会矛盾不突出为连任奠定了基础。这样也导致反对党基本没有明确的攻击点。”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对比特朗普,默克尔现在成了代表西方传统价值观的代言人。除非德国人对她厌倦了,否则她本身并没有很明显的执政缺陷。”
难民开放
在摄像机镜头前,14岁的巴勒斯坦女孩里姆·萨维尔对默克尔表示她很害怕,如果家人的庇护申请被驳回,她就会被遣返黎巴嫩的难民营。里姆用流利的德语对默克尔说:“只要我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留下来,我就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怎么样。我想上大学,我真的想实现这个目标。”
默克尔没有上演惯常的“政治课”。她说:“我们不能干脆地说,‘你们都可以来,非洲的所有人也可以来。’我们应付不了这么多人。”然而就在几个星期后,这位连一名难民都无法安慰的女性,接纳了几十万难民。默克尔接受《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否认此前处理难民问题时犯错,并表示不会因为竞选对手的攻击而改变政策。
在电视辩论中,舒尔茨开宗明义,说默克尔在2015年的“难民危机”中犯下错误,向难民敞开大门导致欧洲政治震荡。难民大量涌入让欧洲多国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排外势力抬头,也使德国与难民首先进入的东欧前沿国家产生龃龉。
对于舒尔茨的诘问,默克尔的回答直截了当。“我仍将做出2015年那样的重要决定”,默克尔说,“这是非常时期,我认为我的做法从政治、人道主义立场看都是正确的。每个国家历史上都会遇到这样的非常时期,我认为政府都会采取我这样的做法。”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默克尔决定开放边境,接纳大量来自中东地区的难民,德国成为安置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
欧盟与土耳其2016年3月就难民问题达成协议后,进入德国的难民大幅减少。今年前7个月,入德难民人数进一步回落。随着默克尔平稳度过难民危机,加之德国经济复苏、失业率保持低位等因素,这次大选默克尔连任可能性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