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信银行200亿授信支持海航集团的消息遍地开花,有媒体称,中信银行这一举动对海航意义非凡,或是海航此次流动性危机得以解决的转折点。这样的解读恐怕是有点过头了吧,难道中信银行有啥盖世绝学,能单凭200亿人民币授信支撑起总资产过万亿的海航?
还真就是这么回事。银行,自有银行的商业逻辑,岂是能用江湖规则来套用的。所以咱也成熟点,别总是用江湖规矩来臆想商业规则。
而且这次出手的是中信银行,中信银行作为中国股份制银行的领头羊,依托于控股股东中信集团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综合优势,一直是对公业务领域的“传统强队”。
它的产品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功力在江湖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度中国最佳银行”榜单中,中信银行可是中国地区唯一上榜的银行。
这样傲娇的高手岂会随随便便就出手?所以你要说中信银行单单是为了示好海航,高调的开出200个亿的授信额度,这个解读肯定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
放眼四周看看,国家正在去杠杆、经济增速放缓、股市也不争气,这不管是对中信银行还是其他银行来说,都需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去观察哪些公司资产质量可能出现恶化。简单点说,银行在此时比谁都关注风险。
所以说,在此节骨点上,头上戴着“风险”紧箍咒的银行们岂会仅仅因为“哥俩好”就乱出手,那可是要被念“紧箍咒”的呀?
而且,眼下这不温不火的经济境况还得持续几年,商业银行们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未来必会受到影响,说得难听点的,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恐怕谁都明白吧。
所以,中信银行选择在风口浪尖选择对海航授信,还真不一定如媒体解读的仅仅是为了示好,要以“好哥们”的身份来力挺海航一把。
如果要深究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当天在授信仪式上的一段话值得仔细琢磨,他说:“作为中信银行的战略客户,无论从企业实力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中信银行对海航的未来都充满信心,对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充满期望,也坚信双方能够建立更加稳固持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腾飞、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虽然这样的话听起来官腔十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中信银行坚信海航集团不仅不会有问题,而且未来会发展的更好。
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中信银行一直以来的发展策略是:了解趋势,顺应趋势,把握趋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开展金融布局。这需要它是一个嗅觉敏锐者。
它看到的数据是,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海航集团整体实现收入近7000亿元,总资产逾万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逾43万个。
所以,中信银行还表示授信完,后续还将为海航集团的战略转型提供最佳综合服务解决方案。这大概就是说:“哥们,我看好你,你再大战江湖的时候咱俩可得手牵手哦。”这也是,等风声过去,更多的机构看清迷局时再来“抱大腿”可能就晚了。
要知道,中信集团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可是中国唯一用国徽而不是五角星做公章的央企,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实力最雄厚的金融机构。中信明知海航深陷漩涡,竟然允许麾下银行能够倾力配合“演戏”,起到的带头作用,可为价值连城。而且,中信银行的行长,还把为海航提供服务,跟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联系到了一起,并为中国杠杆界的一哥海航背书为实体经济,很显然,这可不是一个行长敢拿自己政治前途来赌的事儿。因此,这其中释放的消息,远远比那200亿的“新增”授信更有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近日深陷泥潭得海航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那就再说几句海航本身吧!虽说近期被流动性问题缠身,但来自金融机构的观点认为这对海航来说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挑战,中信银行的授信,或将是海航触底反弹的开始。
而且看看这两天,海航还刚刚提前支付了一笔900万美元的债券利息,当然,这也不能说明挑战就已经过去了。
那就拿利润来说说,根据媒体之前透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24日,海航在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浮盈总额折合人民币有287亿元。海航收购希尔顿集团上市公司25%股权,不到10个月,实现浮盈超30亿美元,收购德意志银行9.9%的股权,平均浮盈比例9.22%。海航收购西班牙NH酒店集团 29.5%股权,浮盈达32.61%。
同时海航旗下的公司今年的利润增长也非常可观。
说了利润,在当下流动性紧张的时候还必须得说说变现能力,流动性大潮退去时,大家都爱去围观那些裸泳者,可是这左手抱着希尔顿酒店,右手捧着德意志银行,身后还跟着一大堆优质土地的海航,想裸泳也裸不起来呀,而且这些优质土地随时可以变现,难怪海航集团得董事局主席陈峰可以毫不忌讳对媒体说,我们就是手头有点紧,那就卖点啥,有买有卖才是生意嘛。陈峰的确有这个底气。
所以,中信银行授信海航,你说它雪中送炭也好,你说它锦上添花也好,这一有其自身商业逻辑的行为也没有必要被过度解读,海航不会因为这一授信立马腾飞而已,中信银行也不会因为“哥俩好“而不讲商业规矩。
中信银行有中信银行的逻辑,海航有海航自身的魅力,相信市场、相信规则、相信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