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新制造、中国制造2025,相关概念眼下并不陌生,中国制造迎来了转型风口,也遭遇了全球制造分红格局下更为残酷的竞争。
今年5月以来,中兴公司遭遇美国最为严厉的制裁并因此一度陷入瘫痪边缘,大众对中国芯片研发现状感到集体恐慌。中国制造业目前仍处在耗能高、效率低、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阶段。整个中国制造如今已开启了转型的奔跑,谁先谁后不仅关乎利益,甚至关乎存亡。
在这一关键转型期,需要力挽狂澜的不仅有大企业,也包括苦苦需求竞争力突破的中小企业,唯有制造业对智能制造的普遍应用,才能够撬动中国制造业水准在整体上的提升。
日前,在海宁举办的 “新制造转型之战”,对谁真正需要智能制造?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制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面对智能制造浪潮,不少在场的企业管理者头一次看清了智能制造的紧迫性,也找到了企业转型的全新赛道。
新制造转型,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说到新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词,当下热情最高的往往是大企业。无论是互联网领域的BAT巨头、还是格力、海尔等中国制造领军者,都在花大力气砸入重投入:
以海尔为例,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互联工厂,大踏步向智能制造探路,目前已经成功搭建全球引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实现了大规模制造升级为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大企业率先掀起轰轰烈烈的智能制造革新,其逻辑不难理解,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全力以赴投入智能制造: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智能制造在中长期甚至短期就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全新的竞争力,进而扩大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谈智能制造似乎有种为时尚早的错觉,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小企业在尚未看清智能制造真相的时候,一场危机正在悄然临近。
新制造商学院院长曾玉波认为,恰恰是对智能制造的忽视,让很多制造业企业错过了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性机遇。目前的经济背景下,5年内没有进行智能化变革的企业,很有可能会消失。
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中小企业而言,能不能用好智能制造这个工具,可能首先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活下来。
不分公司大小,智能制造都在创造价值
一千个企业眼中,有一千种智能制造。有的企业认为,智能制造等于机器换人,是车间里的那点儿事;有的企业认为,智能制造意味着超前技术、先进设备的大量投入,非大型企业不应考虑;有的企业认为,智能制造是成本,是“亏本”买卖。
“智能制造不是口号和政策,而是一场有关生死的竞赛。为什么有的企业变革了,有的企业没有进展?为什么有的企业收益了,有的企业损失了?为什么有的企业将变革当作最大的问题,有的企业却当作最大的机会?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这其中的深远意义,一旦知晓,便会立刻行动。”曾玉波指出。
河南偏僻山区的一家小型工厂,在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的多重挤压下,决心向高技术、高门槛转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造就了一段奇迹:产品端,他们定位高端,与德国机构共同研发,获取相关专利;生产端,他们订购了全套自动化的德国设备,全场无人参与生产,只有搬运工;运维端,考虑到当地没有人才,他们直接要求德国设备所有数据联网,德方可以远程诊断,进行维修保养的工作。投产当年实现3000万元利润,毛利率高达40%。
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的小企业,通过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通过智能化变革获益。
南京国际船舶设备配件有限公司,一家2010年生存艰难、面临倒闭的中小制造企业,历经8年时间的智能化变革,目前已经成长为市场占有率超过40%,在业内全球闻名的隐形冠军。南京国际船舶设备配件的员工,每天的工作都从一张工卡开始,无论是工作分配、部件领取、生产要求都通过刷卡之后显示在不同的屏幕上,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相较2012年,2018年南京国际船舶设备配件的营收提升了近100%,员工人数却只有之前的50%。未来,南京国际船舶设备配件将可能收购业内最大的德国标准制定公司。
对于很多行业,不变革就只能等待消逝。
国际巨头施耐德也在全力推进智能化的变革,其智能制造负责人李凯认为,企业是一个输入物料、人力和能源,输出产品和排放的三进两出的“黑盒子”,现在物联网把这个实体变得透明,这就是“透明工厂”的概念,运转的设备、资产、过程等全部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辅以知识性的分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用好人力和智力。未来,智能制造产业格局将表现为四个特征:更加电气化、更加数字化、更加低碳化、更加分散化。
做好企业,关键是搭对“电梯”
“电梯上有三个人。一个在原地跑,一个在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电梯到达后,主人问怎么上来的?一个说跑步上来的、一个说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撞墙上来的。”前宝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以这个故事比喻,指出中国的腾飞就是这个电梯,这三个人就是经常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大佬们。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努力、总以为自己的本事很大,其实是遇到了好的机遇。
决定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技术之外的条件和需求,而不是技术本身,企业做智能制造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以互联网产业为例,可以促进资源优化。但只有互联网上的资源足够多的时候,经济性才能发挥出来。毫不夸张地讲,一切的技术变革都是源于经济利益,就如同微信诞生在中国,是因为同样的技术开发成本可以拥有13亿的巨大市场,所以没有诞生在日本或者欧洲。
新技术被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才有资格叫做创新。将人不愿意去做的工作交给机器,可以将原本可能无限高的成本降为有限,让资源重新配置达到经济上的合算。
因此,目前工厂的标准化智能,只要数据充分便可用简单模型取代复杂,而变化的是条件和需求引发的场景。因此转变思维方式很重要,将固定流程模块化规范化,通过组合变幻减少对内干扰,放大对外差异是最有效的做法。
随之而来,不难看出,新制造对企业家的要求是什么。因此企业家们需要的并不是深入的专业知识,而是眼界的创造,是如何设计好推进步骤及战略规划。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可能人才和资金都是一个问题。因此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培植自己的执行技术人员,以及结合外部力量,如外来资金及政府的辅助,同时开放心态不断学习才是最需要的。
新制造商学院,是敏锐适应这一趋势的超前性产物。一句话,新制造转型必然要求与之匹配的理论和教育资源,也必须找到一个实践标本的集中地。眼下,杭州湾北侧的海宁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将从知识内容、方向确立、组织架构等各方面提供帮助,以技术驱动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为归宿,以快速响应作外在特征,以协同共享为内在机制,让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抓住时代的机遇。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2025”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将支撑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企业走得多高,取决于有没有搭上智能制造这部“电梯”。变革风潮面前,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化时代的成功转型是趋势,也是责任。
|